林藝娘梁川 作品

第九十六章灌溉問題

  這個是比較簡單的,梁川揮起鋤頭來比較手殘,但是這些莊稼把式他們就如同喝水一樣簡單。

  比較麻煩的是灌溉的問題。

  這個年代沒有水閘水壩,更沒有抽水機,就像範殿元他們的老家陝北,作物的收成完全是看天意,碰到大旱的年景,就只能舉家去逃荒或者去外地乞討,因為天不下雨,地面就更沒有水。

  南方不怕大旱,就怕大澇!如果雨季來臨的時候,田裡的水沒有及時排出去,泡在田裡面的莊稼就會腐爛而死,結果一樣是顆粒無收。。

  梁川對著鄭若縈道:“眼下幾個基本的問題都變得不成問題,但是還有一個比較棘手?”

  “什麼問題?”

  “咱們這裡雖然緊挨著南溪,但是南溪水位比北岸低了很多,這水不借助點工具水弄不上來,也就灌溉不了我們這麼多的旱田,春天還好,春雨綿綿,但是夏天到了如果沒有颱風的天氣,降水和高溫之下,咱們面積這麼大的甘蔗地需水量不是一個小數目!”

  鄭若縈瞧著梁川的一臉胸有成竹,好像早就料到了會有樣的問題,心想你肯定有了應對的方法,每次又要故作高深,好,你不說我也不問!

  梁川揹著身等著後面的鄭若縈問他怎麼解決,等了半天也沒聽她說一句話,自己倒是主動轉過頭,問道:”你不想知道怎麼解決嗎?”

  鄭若縈歪著臉袋說道:“肯定想知道啊,但是本姑娘現在不想再逢事就央求你,搞得我們每個人就像吃乾飯的一樣。。”

  梁川沒想到自己的說話方式還讓這些個人心裡不舒服,便於說道:“大小姐你又哪裡不樂意了,咱們這是純粹地交流,沒必要有心理負擔嘛!”

  鄭若縈哼了一聲,扭頭不說話。

  唉,這個妹子果然要強,吃軟不吃硬。

  梁川苦笑著搖搖頭說道:“甘蔗田裡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需水的時候有水可心灌輸,不需要水的時候將多餘的水及時排出去。要及時達到這種效果最好就是引水灌溉的水溝和排水的水溝分要分別開挖,灌溉的水溝河邊高而地裡低,這樣能才能蓄水,排水用的水溝,田裡面高而河邊低,這樣雨季來臨的時候,破開田埂就能讓蔗田裡的水排出去。”

  鄭若縈聽得連連點頭,不過想了一下樑川的設計,問道:“那水要從哪裡來,你也說了河裡的水位比岸堤低太多,怎麼將河水引上北岸?”

  梁川說道:“水車聽說過嗎?”

  我國到了宋代,農具的發展到了一個繁榮的時期,各種農具都是本著為農業服務的宗旨,完全的利民便民,唐末改良的曲轅犁,到了宋代就有翻車,不過那玩意的構造太過於複雜,用起來實用性不高,倒是水車的原理很簡單,鄉下就能弄得到材料,木匠也有,趙金玉就是木匠,等家裡的木工活做完,自己將構造說給趙金玉,讓趙金玉幫忙製作一具水車。

  幾個人聽著這個名詞一頭霧水,瞎鹿插嘴道:“是不是一個圓圓的跟車輪一樣的大木盤,立在河邊會自己將水帶起來的東西?知道是知道,就是不會做啊。”

  梁川繼續說道:“但是水車現在要製造出來還早著,得先用點其他工具,你們可以去山上砍兩個一樣長的圓木,最好兩根粗壯,頂端打一個孔,做為支架,樹在河邊的高地上,然後再找一根長的竹竿,在三七處打一個孔,用一根小木棍橫穿這個孔與兩個圓樹上的孔,這樣做成一個槓桿原理。。這個你們沒辦法理解,總之就是竹竿兩頭綁著繩子,竹竿短的那頭綁一個木桶,在另一頭人力來拉竹竿或著懸上一塊重石,這工具叫作桔槔,這樣既能省力,又能將低處的水打到高地上,高地上順著挖好的水溝就能直接流到甘蔗田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