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宰相子




甚至山林裡的野獸也在逐步變少,六龍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需要靠人工養殖。



而指望朝廷賑災也不現實,因為朝廷賑災,自古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秦漢時期的賑災模式,朝廷開倉給百姓借糧,又開放王室禁苑讓有功有爵百姓進入採摘度災。無功百姓不救濟,只借糧,還加收利息還糧。



秦法認為國民有交稅的義務,災年受國恩,就當借多少還多少,否則災民們都會變成疲民,不再勞動而是等著朝廷救濟,百姓認為朝廷救濟理所當然,就不再勞動,坐等朝廷救濟。



在這種模式下,在災荒之年,死傷的百姓最少,而朝廷也沒有多大的損失。



但卻遇到了一個非常恐怖的對手,儒家。儒家批判秦漢時期的救災政策,認為朝廷暴虐,糧食應該免費分給災民,不需要還,更不能收利息。



這種政策在當下大行其道,諸位以為是儒家仁善嗎?



然也!



因為這種賑災方式有油水撈,餓死的災民也是最多的。



因為不用還,官吏便有了中飽私囊的可能,下撥的糧食被各級官吏高價出售,極少一部分做成清湯給災民吃。



朝廷也很難追究糧食去哪裡了,因為官員會說給災民吃了。



如今錢象山遇到的困境便是如此了,賑災糧食很難找回。



救濟災民本是辛苦勞累的事,最終卻成了官員們的肥差,誰去救濟災民,誰就能名利雙收,苦了的只是百姓!



為何人們總是將天災人禍聯繫在一起?



因為天災的結果就是會消除過多的人口,人禍就是助紂為虐,用人的生命,天災中大賺一筆橫財。



葉渡正是發現了這一點,才開始積極自救,想盡一切辦法賺取錢財,同時富裕百姓。



只要大家有錢了,自然可以買到受難輕一些,或者沒有受災區域的糧食。



葉渡心裡琢磨著,自己未來繼續深入的行業。



不過這時,蘇燦急匆匆的走到葉渡身邊兒,輕聲在葉渡耳邊低聲道,“探子傳來消息,剛才沈家家主沈嶠年病倒了,沈家的權利移交到二房和三房。”



葉渡忍不住發笑,扭頭看去蘇燦的表情也很是快活。



“咱們滄州各方面都要繁榮起來,誰家努力,誰家就能跟著佔便宜。”



“可非要在這個時候,沈嶠年拉胯了,就沈家剩下的那幾塊料,爭權奪利可以,開疆拓土想都不要想。”



“果然,做人還是要多做好事,不然到時候老天爺降下懲罰,連屎都吃不上一口熱乎的。”



蘇燦和葉渡輕聲交談,忽然葉渡聽到一個熟悉的名字。



扭頭看去,愣了一下。



“嗯?楊元鹹?當朝宰相楊弘武的公子?”



“難道葉氏商行的發展,已經引起了關中的注意了?”



葉渡在開辦作坊的過程之中,對整體的大環境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