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 作品

第2章 後梁末帝朱友貞

 乾化三年(913年),朱友貞瞅準時機,果斷髮動兵變。他率領忠於自己的禁軍,直搗皇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殺了篡位者朱友珪,迅速平息了宮廷內的動盪。政變的成功展現了朱友貞在複雜政治局勢下出色的判斷力與決斷力,他精準地把握住了權力真空期的微妙平衡,果斷利用手中的軍事力量實現了權力的更迭。 

 政變過後,朱友貞順利登上皇位,成為後梁第二位皇帝,史稱後梁末帝。然而,這次政變不僅是朱友貞個人權謀的勝利,同時也預示著他將深陷五代十國時期爾虞我詐的權力旋渦之中。他雖憑藉智謀與勇氣推翻了兄長的統治,卻無法擺脫權力遊戲的殘酷邏輯。 

 三、治國舉措與用人失當 

 朱友貞即位後,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的國家。對外,後梁與北方的晉國(後唐前身)長期爭霸,戰事不斷;對內,中央集權受到地方藩鎮挑戰,財政困難,民生凋敝。面對此種局面,朱友貞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局整肅:他以清除篡逆者朱友珪為名,對朝廷進行了一輪清洗,試圖重塑皇權權威。然而,他在清除異己的同時,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政治秩序,反而加劇了朝堂的派系鬥爭。 

 人事調整:朱友貞疏遠瞭如敬翔、李振等跟隨朱溫打天下、具有豐富治國經驗和深厚影響力的舊臣,轉而重用趙巖、張漢傑等缺乏治國才能但善於逢迎的新貴。這種用人政策導致朝政日益腐敗,國策決策失誤頻發。 

 軍事策略:在與晉國的梁晉爭霸戰爭中,朱友貞的指揮屢現失誤,加之其對前線將領的不信任和頻繁調動,導致軍隊士氣低落,戰鬥力下滑。後梁在關鍵戰役中勝少敗多,領土逐漸收縮,國力大為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