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雪顏 作品

第七十八回 六齡幼女竟主中宮 廿載使臣重還故國

上官安知道這一內情後,特意去拜訪丁外人,希望通過他向蓋長公主求情,讓自己的女兒成為宮嬪。巧的是,丁外人正在家中,兩人密談一番後,丁外人欣然答應幫忙。隨後丁外人便向蓋長公主推薦上官安的女兒,公主原本打算將自己的侄孫女嫁給昭帝,但由於丁外人的關係,只好妥協,接納了上官安的女兒。很快,這個六歲的小女孩被封為婕妤,並在不久之後立為了皇后。一個六歲稚女如何能勝任皇后之位?

上官安因女兒當上皇后,得以快速升遷,成了車騎將軍。他對丁外人心懷感激,於是竭力替他謀求侯爵之位。他曾多次找霍光遊說,稱讚丁外人的忠誠勤勉,建議封他為侯,但霍光對上官安的女兒成為皇后一事並不十分贊同,只是因為此事由內廷決定,不便公開反對。而且畢竟這是自家外孫女,能夠當上皇后也是一件喜事,因此對於丁外人的事沒有過多阻撓。但是,丁外人封侯之事嚴重違反漢朝制度,無論上官安怎麼勸說,霍光始終堅決不肯答應。上官安無奈之下只能求助於父親上官桀。上官桀與霍光同為顧命大臣,又是兒女親家,平時相處融洽。但對於丁外人封侯這件事,上官桀不僅未能說服霍光,反而因霍光的堅決態度感到尷尬。他也不好意思說明丁外人的特殊關係,只好黯然退下。從此,父子倆與霍光之間產生了隔閡。可見,在對待丁外人封侯的問題上,霍光依然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

且說雋不疑擔任京兆尹時,以公正和威嚴贏得了百姓的敬畏。每年他巡視下屬縣邑、審理囚犯歸來後,別人都不敢過問詳情,唯有他的母親住在官舍裡,總會詢問他是否平反了冤獄,救活了多少人命。如果雋不疑成功開脫了幾名無辜者,母親便會非常高興,給他加餐;否則就會整天不吃飯。雖然雋不疑向來嚴格,但也不敢違背母親的教誨,因此在處理事務時會稍作寬恕。世人稱讚雋不疑雖嚴而不殘,這都得益於其母的良好教育。就這樣,他安然無恙地做了五年京兆尹,在任期間政績顯著。

始元五年春正月,京城突然發生了一樁奇事:一名男子乘坐黃犢車直接來到皇宮北闕,自稱是衛太子。公車令急忙上報大將軍霍光,引起一片驚愕與困惑。霍光命令所有大小官員前去辨認真偽,然而官員們各執一詞,有的認為是真的,有的說是假的,結果未能得出結論,都不敢輕易回覆。連城中的百姓也紛紛湧來看熱鬧,議論紛紛。就在這時,一輛馬車駛來,車上之人略一打量便下令將這名男子拿下。隨從不敢怠慢,立即將該男子捆綁起來。眾官員見狀定睛一看,原來正是京兆尹雋不疑。他這一舉動讓在場的人無不驚訝。有一位與雋不疑交好的朝臣上前勸道:“此事真假未明,不如先緩一步處理。”不疑則大聲回應:“即使此人真是衛太子,也不必擔憂。想當年春秋時期,衛國蒯瞶得罪了衛靈公而逃到晉國,待靈公去世後,蒯瞶回國即位,拒絕接納父親,《春秋》對此並未加以譴責。如今衛太子得罪先帝,沒有立刻死去,反而自行前來宮門,理應審訊定罪,怎可猶豫不決!”眾人聽罷,皆對雋不疑的見解表示贊同,於是各自散去。雋不疑隨後將這名男子送入詔獄,交由廷尉進行審訊。霍光原擔心若衛太子真的未死,處理起來頗為棘手,但聽到雋不疑援引《春秋》經義分析問題,豁然開朗,盛讚道:“朝廷公卿大臣不能不通曉經典,今日幸虧有雋不疑,才避免了誤判。”

經過廷尉一番嚴密審問,真相終於浮出水面,原來這名男子名叫成方遂,是夏陽人,流落湖縣靠占卜為生。一次偶然的機會,被一位曾經侍奉太子的舍人看到,驚歎他長得極像衛太子。成方遂聽聞此言,心生邪念,決定冒充衛太子,以此謀求富貴。於是他進京自稱為衛太子,卻沒料到撞上了雋不疑,結果弄巧成拙,身陷囹圄,無法逃脫。最初他還百般狡辯,但在湖縣人張方祿等人的指證下,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欺詐行為。依照律法,成方遂因欺君之罪被判腰斬於東市。這場風波過後,雋不疑聲名更顯,霍光聽說他喪偶未娶,有意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續絃,卻被雋不疑多次婉拒,最終未果。後來,雋不疑稱病辭官歸家,不再出仕,得以壽終正寢。

與此同時,霍光開始更加重視文人士子,廣泛延攬賢良文學之士。諫議大夫杜延年提出恢復文帝時期的簡樸寬厚政策,減輕民間疾苦。霍光采納了他的建議,命各地訪查民瘼,並舉薦賢良文學人才,讓他們討論國家利弊。眾多知名學者紛紛上書請求廢除鹽鐵酒榷均輸等官營制度。御史大夫桑弘羊堅持己見,主張這些措施對於安定邊疆、充實國庫至關重要。但霍光最終聽從多數意見,否定了桑弘羊的觀點,撤銷了榷酤官,減輕賦稅徭役,讓百姓休養生息,天下人民開始享受太平生活。

恰逢匈奴狐鹿姑單于病逝,遺命以其幼子壺衍鞮單于繼位,但閼氏顓渠與衛律密謀隱瞞遺命,擅自擁立狐鹿姑的兒子為單于。右谷蠡王及左賢王等人不滿幼主繼位,拒絕接受召喚。顓渠閼氏心中忐忑不安,生怕內亂外患接踵而來,因此急於與漢廷修好,派出使者通問漢朝。漢朝亦遣使回訪,要求釋放蘇武、常惠等人,作為兩國和談的前提條件。蘇武被困匈奴已近十九年。此前,衛律曾多次逼迫蘇武投降,但蘇武始終堅貞不屈。直到李陵敗降匈奴,被封為右校王后,受命前往北海面見蘇武,試圖說服他投降。蘇武與李陵本是舊交,不便直接拒絕,兩人見面後自然敘起舊情。李陵帶來酒食,二人相對而飲,席間伴有胡樂助興。飲酒至半酣之際,李陵故意詢問蘇武現狀,蘇武感慨萬分地講述了自己在北海艱難困苦的生活經歷,表示之所以忍辱偷生,只為能再見天子一面,縱然為此而死,也是心甘情願。其間提到過去單于弟弟於靬王曾同情他的遭遇,給予衣食幫助,但現在於靬王已逝,又遭丁零人盜走牛羊,處境更加困頓。李陵藉此機會勸蘇武投降,列舉蘇武家人不幸的遭遇,如長兄因意外事故被迫自殺,弟弟因追捕逃犯不成而服毒身亡,母親已離世,妻子改嫁,家中只剩下兩個妹妹和一兒一女,生死不明。人生短暫如晨露,何必如此苦熬?李陵自己戰敗投降,內心也曾痛苦悔恨,加上家人被捕,更是悲痛不已。然而朝廷對他家族進行了屠殺,使得他無家可歸,只能留在匈奴。李陵勸說蘇武既然家破人亡,還有什麼值得留戀?不如順從形勢,不要再拘泥固執。蘇武聽了母親去世和妻子改嫁的消息,不禁淚如雨下,但他堅決表示父子二人並無大的功勳,一切全賴皇恩浩蕩,才能位居高位,只願肝腦塗地,報答皇恩。如今有機會以死效忠,即便面對斧鉞湯鑊,也毫無畏懼,懇請李陵不要再提投降之事。李陵見蘇武意志堅定,只好暫時停止勸說,陪他飲酒聊天。數日之後,李陵再次勸降,蘇武慷慨回答願意在此歡飲盡興後,寧願死在李陵面前。李陵見蘇武心意已決,深感敬佩,不禁嘆息著說:“唉!你是真正的義士!我和衛律恐怕罪孽深重,難逃天譴啊!”說著,眼淚沾溼了衣襟,與蘇武告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