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蹊先生 作品

第四十九章 教育論

論起秦國才鄭素萍夫妻倆,可謂是白膏河中學的中流砥柱,兩人在白膏河中學工作多年,收穫非常多的讚譽。

時間往前推動。秦國才鄭素萍夫婦倆也是民師轉正的老師。同樣是民師,此二人不同於一般的民師,甚至比後來的科班出身的老師還要有水平。這兩位確實有真才實學,在大城市裡讀了高中的青年就是有知識有水平。

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孜孜不倦,始終如意,活到老,學到老。多年來,夫妻倆邊教學,邊自學,從未中斷過。早在第一批民轉公的時候,他倆就憑藉自己的實力,雙雙考試通過,成為公辦教師。

時間再往前推動。秦國才鄭素萍本不是白膏河集本地人,他倆是那個時代的知識青年,響應號召,當年下放到白膏河集南面的劉旮旯村,接受再教育。

秦國才來自豐阜市,家境非常殷實,其父親原來是豐阜市教育局的督學。鄭素萍來自潁阜市,知識分子家庭出身,其父親是潁阜師範學院的教授。他們兩個人都是高中畢業,響應國家號召,抱著“大有作為”的理想來到農村那片廣闊天地裡,戰天鬥地。

在偏僻的劉旮旯村落裡,來自兩個城市知識青年相識相戀,結婚成家生子,生活清苦,日子倒也不乏快樂。後來,在大返城的時候,因為已經結婚生子落戶,不甚符合返城條件,回家的路就堵住了。就這樣他們這個小家庭在白膏河這個小地方踏踏實實地紮根下來,喝著白膏河的河水過日子。也許因為愛情的力量,兩人倒沒感覺日子苦。

往事如煙,可堪回首,日子如流水一樣,緩緩流動,平淡的生活一過就是幾十年。他倆把最美好的青春灑在了白膏河集的土地上。

當年,對於像秦國才鄭素萍這些留下來的年輕人,當地政府基本做了妥善安置,幫助他們解決了很多問題困難。根據他們的特長,有的安排做了醫生,有的安排做了老師,有的做了地方幹部,等等。國家恢復高考後,也有不少人通過高考,離開,到大城市發展去了。

在符合政策的大背景下,秦國才鄭素萍兩人就近被安排在劉旮旯小學當民辦老師。這是不錯的安置。夫婦倆安於現狀,樂於奉獻,工作尤其努力,追求上進。無論品德,還是教學能力水平等,各方面都得到同事、領導的認同。

章振興當白膏河中學校長時,亟需合格的中學老師,優秀的的老師更是難以尋覓,就把他倆調進白膏河中學。

學校搬遷新校址時,章振興校長又特意為其在學校內分了一個三間堂屋一間廚房的小院,供其免費居住。

直到此時,這個本應生活在城市裡的小家庭,才算真正從偏僻的劉旮旯村落裡搬出來,脫離了雞零狗碎的煩擾。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根據相關條件,走走路子,找找關係,秦國才鄭素萍兩人還有調回城市的機會。其父母也一再催促,讓他們抓緊辦理手續回城。

但其二人很重感情,其感激章振興校長的照顧之情,覺得就此調離,有點不懂感恩,不通人情,不地道,對不起章振興校長,所以一拖再拖,沒有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