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明 作品

第344章 漕運改制


                 運河一向是我國古代歷史上非常具有商業意義的工程,利用運河的河道來進行糧食運輸就是漕運。其實早在秦朝漕運就已經誕生了。

  自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秦朝起,一直到北宋的帝都和國家中心都處於中原地帶。而且在南方的一些地區並不是當時的統治能夠達到的,於是徵糧通常都是在中原的河南兩湖地區比較多

  但是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徵糧地區則從中原地帶轉向了向南方比如兩湖兩廣這樣的地區轉移。

  為了維持漕運的持續,漕運徵稅嚴格。除了重災區或者缺船運輸時才可以適當酌情減免,其他情況均不能減免。所以造成了當時的各級漕運官腐敗,他們通過加徵漕運稅來進行斂財,有些地區甚至加增五倍之多,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並且由於漕運已經在明朝實行了兩百餘年的時間,漕運的弊端早已積重難返,整個漕軍幾乎都找不出可戰之兵。

  漕軍中的把總攜帶私貨,剋扣糧餉。漕河沿途關卡小吏層層剝削,早已是令得漕兵苦不堪言,常有逃卒。

  "傳令淮安府,升右斂都御史李養正為漕運總督,整飭漕運。"

  "具體事由讓他儘快拿一個章程出來,然後報予朝廷知曉。"

  朱由校微眯著眼,朝著一旁小心侍奉的王安說道。

  聞聽此話,王安並未像往常一樣立刻領命,反而是臉上有著一抹憂慮之色,數次欲言又止。

  這漕運可不僅僅只牽扯到名冊上的十餘萬漕兵,更是涉及到了漕河兩岸的近百萬百姓的生計,豈可說動就動。

  更別提漕運中的那些位把總,聽上去覺得品秩不高,但是這些人皆是數代傳承,根深蒂固,哪個把總手下掌管的漕兵沒有上萬人,如何能輕易令得他們將嘴中的利益吐出來。

  要知道,這些把總夾帶私貨早已是既定的事實,就連朝廷也已經默認了。為的就是幫助漕軍增加一些營收。

  眼下這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哪個不借著漕船“免稅、先行”的優勢,捎帶些東西。更別提一向斂財無度的勳貴與宗室藩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