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作品

第340章、北元之主必須留在這!

  但如果博迪死了,那可就不一樣了。俺答可以不用成為名義上的大汗,卻實際上成為北元實力最強的人,甚至調動北元汗庭的力量,作為名義上對北元之主臣服的交換。

  察哈爾汗庭的權臣攜著一個幼主,又能指望什麼?保持住現在的地位和享受就好了。

  所以博迪死了,大明反而得不到增強邊鎮實力的時間。

  這次就算謀劃已久,實際也勝得相當僥倖。從下一次開始,俺答可就不會這樣做了,而是玩起草原騎兵最擅長的事:來去如風,劫掠資財、提升實力。

  邊鎮連年遇戰,還怎麼革弊?

  在楊一清等人的勸諫中,朱厚熜最終卻抬起了頭:“不!北元之主必須留在這裡!”

  ……

  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但政治又是怎麼實現統治秩序的藝術,而最有效的統治總是基於民心。

  此刻在邊鎮,民心是將卒博取功勳的心,是邊鎮百姓從此信任邊軍能戰勝韃子、保衛他們的心。

  對朱厚熜來說,這民心是他御駕親征之後,有不世之功、立空前威望、震懾大明內外的心,是臣民對韃虜從此不只是一味恐懼之心。

  至於俺答不會給大明喘息之機,那有更多的解決方案。

  御駕移向龍門衛,皇帝向邊疆再靠近一步,已經到了邊牆旁邊。

  傅鐸移駐松樹堡,李全禮從長安所推進向三岔口堡。一道道命令正不斷髮出,大家接到的命令是:先全力佈防邊牆,阻止韃子從龍門所、獨石口等邊牆寨堡之外的邊牆薄弱處奪路而逃。

  現在,博迪的汗帳設在赤城。這裡往東三十里,是激戰正酣的龍門所。往北沿著龍門川百里外,就是通往壩上的獨石口。西南方約摸六十里,是龍門衛城。位於龍門衛城與赤城堡之間的,是三岔口堡。

  哨騎歸營來報:“從漢人的長安所到宣府、張家口,他們的軍隊正在往這邊包圍。數量,總共不少於兩萬人。漢人的皇帝,也在往這邊來。”

  博迪的臉色比此刻的夜色更深重:那個羞辱他幼稚、卻比他更年輕的漢人皇帝。

  他是有一點後悔的,如果早一點從燕山中衝出去逼得那個漢人皇帝南撤,也許見風使舵的俺答就會全力出擊。

  但是從獨石口和龍門所兩路打進來,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明軍如此輕易放棄了這燕山西麓,博迪實則也謹慎了不少,以至於行軍速度更慢了一些。

  現在更加明顯:這彷彿只是一個引誘他進入這燕山之中的圈套。

  博迪不是那麼相信袞必裡克在大同西面敗得那麼慘,他只知道先是袞必裡克敗了,然後是俺答撤了。

  勾結漢人,陷害大汗!

  “獨石口那邊怎麼樣了?”

  “……突然出現了一千五明軍精銳,奪回了獨石口。”

  博迪緊緊捏著拳頭:哪有什麼會突然出現的精銳,這就是事先安排好的圈套!

  至少俺答說的會從虞臺嶺一路儘快打穿到龍門衛,在他兩天之內拿下了虞臺嶺和萬全右衛之後就停下了!

  博迪並不知道那一千五百人,是原先準備穿越群山、取了張鏜在邊牆外籌集的糧草後去堵截遲滯俺答退路的。

  當俺答撤走之後,大明墩哨軍得以立刻撒到邊牆外更遠的地方,找到了他們,下達了新的命令。

  “大汗,從邊牆找個地方出去吧!”有部將勸了,“您是大元的主人,不能繼續在這裡!”

  此時此刻,北元仍舊沿用著忽必烈制定的國號。所謂蒙古,那也是大元的蒙古汗國。在大元之主的心目中,曾經還有大元的許多個汗國,包括這長城以南的漢人故地。

  博迪大聲呵斥:“找到一處邊牆出去,在這裡收穫的奴隸、財貨呢?不是更容易行軍的陌生路線,大軍的安全呢?”

  軍隊的數量決定了,從更好斷後、更易行走的老路線出去,才更加快速、安全。

  也更符合北元之主的身份。

  那樣就是攻破了敵方城堡,滿載而歸,而不是倉皇之下奪路而逃。

  “大汗,再猶豫下去就來不及了啊!他們可以在長城上,很快圍滿每一處城牆。漢人就像牛羊,太多了!”

  騎兵其實很少在進來的時候就攻堅,基本都是找一處低矮的、殘破的城牆,快速翻越進來。

  走的時候同樣如此。

  只不過這回不一樣,這一回是博迪處心積慮要提高自己威望的行動。花了這麼多錢,帶了這麼多人,難道堂堂北元之主是來做賊的嗎?

  連俺答都是強攻了虞臺嶺、袞必裡克都是攻破了迎恩堡進入大明的。

  在歷史上,在此刻的現實中,博迪都比俺答差了一個層次,因此現在正在大汗偶像包袱的重壓下浪費著寶貴的時間。

  大明的長城確實有很多地方破破爛爛了,但相比於群山之中的崎嶇小路,這長城此刻發揮起它重要的軍事功能:軍隊調動。

  宣府西北面仍舊在加強著防衛,但是李瑾、何全安、嚴春生這些機動力量,從居庸關外延慶州的四海治所甚至薊州的援軍,正沿著長城從東西兩個方向去合圍。

  而在燕山西麓的山脈中,則是李全禮、傅鐸統帥的大軍分別從長安所、龍門衛的方向往赤城包圍。

  山中的行軍路線更短,但走得要慢很多。

  朱厚熜已經到了龍門衛城。想破龍門衛城,要麼破兩道長城,要麼破了張家口堡從長城以南自西而來。

  博迪與俺答最初商議的計劃,就是由俺答先攻破宣府北面的這些邊牆寨堡,從西往東攻龍門衛城。而博迪則親率大軍,從燕山西麓夾擊,一舉讓大明喪失對宣府北面邊牆的控制權。

  戰略若達成,宣府、大同都必須放棄。右翼離這裡近,會得到實際的利益;博迪除了這一趟出兵劫掠到的利益,也能威望大漲,懾服諸部。

  現在俺答已退,龍門衛很安全。

  饒是如此,御駕到了龍門衛,傅鐸所部和留下護駕的五千大軍卻不能過於深入了,只是都在龍門衛東面的山中安營紮寨——戰線已經推到距離赤城三十里外的三岔口堡,還在往裡面壓縮。

  “朕還以為博迪會奪路而逃。都這種局面了,他為什麼還一定要從龍門所或者獨石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