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作品

第424章、皇帝心中未來的大明

  從民族認同到治理體系,徹徹底底地同化之,才有可能免除將來的禍患。

  不論如何,朱厚熜對於那個方向的決定都是不會動搖的。

  當然,他也沒想過真的將那裡單獨交給某個功臣。

  “惟中無需多言,現在說那些事也言之過早。”朱厚熜再度笑了笑,“此事也不急著開始。嚴世蕃,先跟著禮交部那邊的通譯好好學一學日本那邊的倭語。這段時間裡,生兩個孩子。既籌劃周全,也免萬一之憂。”

  嚴嵩聽皇帝這麼說,只能苦笑一下。

  還說不那麼兇險?這都先留後再說了。

  不過既然已經避無可避,兒子也被將來的功勳衝昏了頭,倒是當真要抓緊時間讓他成親了。

  豈料嚴世蕃嘿嘿笑了笑:“陛下幫臣勸勸父親,其實臣……外頭養了一個,壞了六七個月了,一直不知道怎麼跟父親交待,萬幸……”

  嚴嵩面紅耳赤怒不可遏:“你這逆子……”

  朱厚熜只得驚歎:嚴世蕃,不愧是你。

  “……那交趾女子實在對兒子的胃口,只是出身實在卑賤,所以兒子才不敢……”

  “你還有不敢的?你這不是已經忘了為父的教誨嗎?陛下,家門不幸……”嚴嵩的眼淚終於彪出來了。

  老實說,這也有嚴嵩的問題。

  或者說,他覺得這裡面還包含了皇帝的問題。

  孩子才幾歲時,陛下就對兒子另眼相看。但派去交趾回來後,卻又並沒有立刻讓嚴嵩覺得陛下對兒子有一個清晰的安排。

  他已經快六十了,他若是過世,兒子能夠依靠的就只有妻家。嚴嵩其實留心著,希望看到皇帝對兒子另有重用的信號之後,再去提一門合適的親事。

  誰料就這麼一耽擱,這小子血氣方剛,竟然已經做出了敗壞門風的事情!

  “……既然木已成舟,那不如就儘快找門親事。孩子年紀小,先悄悄生下來,過上兩三年偽稱只有一兩歲,再認祖歸宗吧。”朱厚熜,“惟中,若是好門第心裡有芥蒂,朕再給你一個恩典。等你那嫡孫長到六歲,也入御學。”

  “……臣……臣謝陛下隆恩!”嚴嵩抹著眼淚,現在情緒激盪,皇帝這個恩典確實很大。

  女兒還沒嫁過去,外室的孩子都快生下來了,有幾個好人家願意?

  可既然是嚴家的後代,將來自然是要認祖歸宗的。與其先騙一門好親事,不如先私下裡講清楚。有了這個恩典,皇帝對嚴家的看重之意,多少能加一些分。

  要知道,御學那可都是皇子、宗室、勳戚之後才能去的,而且皇帝也是御學的老師。

  這意味著,嚴家的第三代將來首先就有一個天子門生的身份,而且和皇家、宗室、勳戚的下一代關係不會差。

  他狠狠地瞪了兒子一眼,準備回去再收拾他。

  這小子剛才那麼主動地表示願意去做這樣危險的事,除了貪功,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吧?

  朱厚熜幫著嚴世蕃解決了這場鬧劇一般的問題,也不由得好奇他這是怎麼了。

  以嚴世蕃的腦袋瓜子,他不應該不理解還沒大婚就先搞出外室和私生子是多麼嚴重的問題。明知如此,還苦心瞞了好幾個月,他那個交趾外室讓他這麼著迷?

  恐怕還是另有原因的。不論如何,他嚴世蕃的尊榮,心中只怕總是隱隱有些自卑的成分在。但是在交趾,他扮演的角色可是連莫登庸也不得不屈辱低頭的。那邊來的女子,大概是對他有“心悅臣服”的溫柔,這才讓嚴世蕃有雙重的極大滿足?

  那他去了日本只怕也會很開心。

  自這一天後,大明對日本的戰略也正式開始謀劃。

  而大明再次進入大換屆的年份,參策中尤其是國務大臣中有希望空出來的缺,自然提早很久就開始了暗中的角逐。

  其中既要有其他朝臣的推選支持、進入初步的名單,更要有皇帝的支持,最後被點選。

  張孚敬的地位早已得到允諾,嚴嵩的可能性也在隨後的一些試探中得到了皇帝委婉的答覆,楊慎、劉天和都能再進一步、位列國務殿。

  這樣的背景下,嚴嵩有更大的可能性、又是奉旨為兒子準備婚事,他最終還是很快和禮交部的一位右侍郎結成了親家。

  隱隱的格局裡,皇帝似乎已經在促成組建一張將來日本的權力網。

  文臣、武將,都不缺乏。

  這意味著,皇帝對日本的規劃,不是納為實土,也不是想南洋那樣只設一個都護府牟利,而是要真正在那邊推行大明文教。

  這也好理解,畢竟相隔實在太遠。

  既然要達到這種目的,那麼日本的將來在大明皇帝眼裡只怕僅有一種選擇了:以大明代之,正式冊立新主。

  那是真正的一國之主!

  包括嚴嵩在內,沒有一個人認為那是可以染指的。

  所以,會是哪位皇子?

  宗室制度本就已經再改,藩王居於京。

  但不久之後,又將有新的做法,藩王可封於域外之地,有實土,有兵有民?

  皇長子越王已經十三歲,這一天,只怕不會太遠了。

  所以,怪不得皇帝並不那麼敏感於東宮開府建衙。

  因為將來,不管是哪位皇子,都有可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因為是留在大明,還是隨著某些皇子去域外立足,文臣武將們的選擇更多了。

  或者說,幾乎都可以看皇帝點選那些人。

  一旦被選中,那麼去了之後,既仍舊是大明臣子,在那自成一統的域外新國,也必定是就藩皇子們倚重的文武重臣,在那裡位高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