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 作品

第95章 膽銅法


                 “馬家是永平鎮大戶,當地豪強,此人是馬家子弟。”秦東立刻道。

  鉛山礦場東邊就是永平鎮,但不是永平監所在(永平監在饒州)。

  “周來。”

  “末將在。”

  “你去把上饒縣令叫來。”

  “喏。”

  “秦卓。”

  “草民在。”

  “你派人將本王這封信,送給饒州都大提點張頌。”

  “喏。”

  趙與芮安排完畢,也不管地上斷腿的諸人,帶著一行人大搖大擺進入礦場。

  礦場是露天的,外面甚至沒有圍牆,老遠就能看到裡面的景象,不過因為挖了幾百年,裡面高地不平,坑坑窪窪,所以一般在外面看不到裡面的人。

  秦卓著帶他沿著礦場轉了會,面積比較大,露天的至少數千畝,還有很多礦坑是往地下去的。

  這個礦的質量相當不錯,到了後世依然是全國第二大的露天礦場,如果有後世的機械,開採非常方便,但在南宋時,還得靠人力,所以才要大量的礦工。

  這種一直到後世還是全國第二大的露天礦場,在南宋紹興之後,居然還能把它一度荒廢,可見南宋制度和官員的腐敗。

  因為秦卓在幾天前就通知停產,今天好多礦工都站在外面看著他們。

  礦工們衣不遮體,個個看起來和叫化子似的,但大部份都是精壯,不是精壯還真幹不動。

  來之前趙與芮以為這裡都是銅礦,到了之後才發現不是。小說

  秦卓向他介紹,礦場南部以鐵為主,北部有少量的鐵和大量的銅,東部隔了一座低山,然後再往東就是鉛礦,所以這邊面積非常大,礦類也多。

  這邊從隋唐朝開始,朝廷一般都是開發南部為主。

  此時趙與芮才知道,鉛山礦場,主產膽銅,即把鐵煉成銅。

  膽銅是我國古代用水冶法取得的一種銅合金。因所用為膽礬水﹐故因亦稱此法為膽銅法。

  古代鍊銅有多種方式,一直到北宋時,當地上饒人張潛(1025-1105)發明了溼法鍊銅,成功的把鐵煉成銅,他先是在鉛山礦場盛行,後來他獻給朝廷,朝廷因“用費少而收功博”,下其法於諸路,終於推廣到全國,使鍊銅效率大大提高。

  《宋史·食貨志下二》:“浸銅之法:以生鐵鍛成薄片,排置膽水槽中浸漬數日,鐵片為膽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刮鐵煤入爐,三煉成銅。大率用鐵二斤四兩,得銅一斤,饒州興利場,信州鉛山場各有歲額,所謂膽銅也。”

  秦卓這邊如今主要就是用鐵鍊銅。

  走到礦場深處,可以看到很多鍊鐵爐,但南宋叫蒸礦爐。

  這些爐子普遍不大,以耐火石砌築,爐徑一般2-3米,高約七米,底徑三米,爐內徑從1米-2.6米不等。

  “這一爐能出多少生鐵?”趙與芮指著一個比較大的爐問。

  秦卓立刻看向秦東。

  秦東馬上道:“約一千斤。”

  趙與芮沉思著,明朝的大爐子,一爐能出四五千斤,甚至有上萬斤的。

  “能不能造大爐?”他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