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 作品

第160章 最強步人甲


                 這種三百五十斤的炮用來守城和放戰船上,分兩種,一種是倍徑十二的長炮,射程可達五百步以上,用六斤大鐵彈。

  另一種是倍徑七的短炮,炮壁加厚,內徑為九,射程為一百步,用霰彈,裝一百六十粒小鉛彈。

  這三百五十斤的重炮不用顆粒火藥,同等的威力,發射一次需要火藥兩斤六兩,改成顆粒火藥之後,只需要一斤八兩。

  第二種是兩百五十斤中型炮,也分兩種,前者長九十六公分,倍徑十,射程可達三百步,用四斤鐵彈,後者倍徑為七,射程一百步,用霰彈,裝一百二十粒小鉛彈。

  這炮加上炮架也不到三百斤,可以在野外配合武鋼車,用兩匹馬騾拖著走。

  第三種是一百五十斤輕型炮,長八十公分,倍徑為六,射程七十步,用霰彈,裝八十粒小鉛彈。

  第四種是一百七十斤銅炮,長八十公分,倍徑為六,射程七十步,用霰彈,裝八十料小鉛彈。

  第五種是一百七十斤鋼炮,長八十公分,倍徑為六,射程七十五步,用霰彈,裝八十料小鉛彈。

  火器局現在就造了三種型號,七種炮。

  所有炮有效射程,或者說最大殺傷射程,大概在六七成。(比如射程七十多步的鋼炮,四五十步內殺傷力是最大的)

  最輕的鐵炮和銅炮和鋼炮,都是為了野戰打造的,兩三人可以抬著跑。

  此時炮手全是趙與芮王府少年和信州礦工,他們經過訓練之後,目前最快可以達到三分鐘左右打一炮。

  但這樣射速的炮管是用不長的,如果想長時間保持火炮射擊,並保護炮管,最好是在十分鐘以上射一炮。

  所有的炮裡,鋼炮最經用,但成本也最高。

  火炮以鑄鐵改用鑄鋼,原本到明末時才出現。

  當時後金重用漢人工匠劉漢等,以失蠟法打造了當時最強的火炮,他們還創造性的化鑄鐵為鑄鋼,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

  但當時的鍊鋼術,用的還是傳統的灌鋼法,用沈括的話來說,這並不是真正的鋼。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裡有一段鍊鋼術,翻譯過來就是:“手風箱冶鐵爐,世上鍛鐵所稱的鋼鐵,是先把熟鐵彎曲盤捲起來,又將生鐵陷入其中,然後用泥包裹好加以燒煉,煉好後再加鍛打,使熟鐵和生鐵互相摻雜滲透,這樣鍛煉出來的鋼就稱為“團鋼”,也叫“灌鋼”。這其實是一種假鋼,只不過暫時借生鐵提高熟鐵的硬度,經過兩三次燒煉之後,生鐵自然變熟,則得到的還是熟鐵。然而天下人都不以為這辦法有什麼不對,大概是由於不知道什麼是真鋼。我出使河北時,曾到磁州的鍛坊看鍊鐵,才知道什麼是真鋼。凡是鐵裡面含有鋼的,如同小麥麵粉和成的麵糰裡頭有面筋,把麵糰的軟面洗乾淨了,才會見到面筋。鍊鋼也是這樣,只要取精純的熟鐵燒煉鍛打百餘火,每次鍛打都稱稱重量,鍛一回輕一回,直到屢次鍛打而斤兩不減,那就是純鋼了,即使再煉上百次也將不會再有損耗。”

  灌鋼術從南北朝開始推廣,到明清後,甚至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還在西北四川等地流行。

  沈括在北宋就提到了百鍊精鋼的法子,但大夥可能為了省事,又或者為了節省成本,無人願意一直鍛打,百鍊精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