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問江湖 作品

第八十九章 順天

  待到鳳麟洲戰事爆發之後,太平道終於不用糾結了,大大方方地放手,與全真道達成了妥協。

  這些年來,三道爭鬥越發激烈,其共識也越來越少,不過有一點共識是不可動搖的,那便是一致對外。

  大玄朝廷素有下道門之稱,前身是北道門,還能說是自己人。可婆羅洲和鳳麟洲如何都算不上自己人。

  說句不那麼正確、不那麼道德的話,雖然道門一直鼓吹平等,但實際上所有人都明白,從來都不存在真正的平等。

  大魏末年的時候,天災人禍,饑荒遍地,餓殍遍野。二百年過去,按照無三百年之國運的規律,大玄朝廷應該已經陷入頹勢才對。可事實正好相反,大玄朝廷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鼎盛狀態之中。

  這其中固然有道門的原因,不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帝京和玉京相互制約,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高層內部的腐化墮落問題。不過更關鍵的原因還是道門和大玄解決了最為關鍵的人地矛盾。

  所謂的朝代興衰之理,每個朝代發展到最後,人多地少,土地兼併,土地養不活這麼多人口,必然爆發一場大亂,削減人口,重新分配土地,然後又是一個太平盛世。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開源和節流兩條路。

  開源,便是對外征伐,開疆拓土,不過此舉有一個弊端,若是國土太廣太大,朝廷鞭長莫及,容易導致邊陲地方割據自立,脫離朝廷掌控,這是許多王朝不願意看到的,而且王朝一旦衰弱,這些土地也很容易失去,中原的一十九州已經差不多是極限。

  節流便是對內整肅吏治,推行新政,抑止土地兼併,此舉也有弊端,便是觸及各級權貴的利益,無一不恨,故而步履維艱,稍有不慎便遭反噬,輕則被打翻在地,黯然退場,重則身死族滅,遺臭萬年。

  在節流方面,道門和大玄的二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問題。開源方面,道門的確做到了開疆拓土。

  不過其根本原因還是生產力的發展。飛舟的出現,解決了疆域過大鞭長莫及的問題。農事技術的提高,能用更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海貿的興盛,使得傳統土地貴族沒落,間接地緩和了土地兼併。

  簡而言之,中原的矛盾並沒有消失,而是被轉移了。

  不管道門願不願意,也不管道門如何強調平等,事實上都是分出了高下之別。道士是一等人,官吏是第二等人,中原百姓是第三等人,然後是婆羅洲、鳳麟洲等地的土著是第四等人。

  道門不會像西洋人那樣把其他人打為奴隸,這是海盜的行為,太下作了,不符合東方的道德。

  不過在具體分工上,的確是分出了高下。道士們不事生產,負責管理和分配,得到的最多。官吏、商人、士紳負責執行,得到的次多。中原的平民們從事生產,不過負責較為高端的工藝,能夠保證衣食無憂,有一分體面,能供養孩子脫產讀書,可以通過讀書實現位置躍升,勉強算是一分辛勞一分收穫。中原之外的普通百姓,只能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活計,賣死力氣,付出最多,得到最少,孩子不能讀書,有些時候溫飽都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