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梨 作品

第310章 扶桑電影(一)


                 二戰後,極度荒廢的扶桑國電影界逐漸開始恢復活力。到電視普及開來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止,電影獨佔扶桑國娛樂界的鰲頭,創建了最後的黃金時代。

  大映公司所拍攝的由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首開電影時代的先河。

  電影《羅生門》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在1950年上映時有觀點認為其晦澀難懂,但在1951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扶桑歷史上最初的大獎,並在國際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時,這一榮譽對於充滿失敗感的扶桑人來說,是最好的喜訊。對於大映公司來說,則不斷收到歐美各國要求籤署放映合同的申請,以此為機緣,扶桑電影開始接二連三地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扶桑電影走上了國際市場的道路被打開了。

  在《羅生門》之後,同是大映公司拍攝的由吉村公三郎導演的《源氏物語》,在1952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國際攝影獎。新東寶公司拍攝的溝口健二導演的《西鶴一代女》在同一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國際導演獎,大映公司拍攝的溝口健二導演的《雨月物語》在.1953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國際銀獅獎。其後,大映公司拍攝的溝口健二導演的《山椒大夫》和東寶拍攝的黑澤明導演的《七個武士》於1954年同時獲得國際銀獅獎。再者,正如同大映公司拍攝的衣笠貞之助導演的《地獄門》分別於1954年和1955年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大獎、黴國奧斯卡特別獎一樣,扶桑電影在世界上開始引人注目。

  在扶桑電影躍上國際舞臺的同時,在這一時期值得注目的現象是彩色片的出現。大映公司從黴國引進了技術,用彩色膠捲拍攝了前面敘及的《地獄門》,該片於1953年10月公映。該片因色彩的美麗和扶桑風格的奇異而獲得了國際性的聲譽。其後,在1954年又用彩色膠捲拍攝了島耕二導演的《金色夜叉》、田中重雄導洟的《月亮使者》、木村惠吾導演的《千姬》。同年,《金色夜叉》在第一屆東南亞電影節獲得最佳故事片獎。

  東南亞電影節是在大映公司的永田雅一(扶桑國著名製作人)的倡議下設立的,是在扶桑、呂宋、印尼國、大馬國、暹羅等國家和地區所結成的東南亞電影工作者聯盟。

  永田雅一設立這一聯盟的初衷是為了在東南亞開拓扶桑電影的市場,其活動能力受到了很高的評價,但取得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1951年,松竹拍攝了由木下惠介導演的《卡門回故鄉》,這是扶桑國內生產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該片由松竹和富士膠捲共同製作,但缺點是紅色不能徹底地顯現。1953年又拍攝了第二部作品,這是中村登導演的《夏子的冒險》,與用伊斯特曼彩色膠捲拍攝的《地獄門》相比,扶桑國產彩色膠捲的缺陷已經很明顯了,松竹一時間不得不停止拍攝彩色電影。

  幾乎在同一時期,松竹映畫開始致力於拍攝兩部電影間時放映的姊妹電影。自1952年西河克已導演《伊豆的流行歌樂師》以後,到1953年底,共推出了34部電影;姊妹電影是把放映時間限定為50分鐘的中型電影。其目的在於培養新導演和演員以及與松竹映畫簽訂放映合同的電影院中把其他公司的電影排擠出去。這種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由此產生了野村芳太郎、堀內真直、小林正樹、穗積利昌、西河克己等新導演和川喜多雄二、水野真知子、小園蓉子、北原三枝等受人歡迎的明星。但是,這種兩部電影同時放映的做法不久便被東映株式會社所模仿,併為東映株式會社帶來了經營上的轉機。

  1951年,以大川博為社長,由東京電影發行、東橫電影和大泉電影共同創建了東映株式會社。東映成立之時,該公司是當時扶桑國電影界業績最差的公司,但由於大川社長開展了為重建而奮鬥的運動和有東急的支撐等因素而逐漸好轉。尤其是今井正導演的《山丹之塔》在1953年獲得了1億8000萬日元的發行收入,成為東映株式會社發展的主要資源。

  1954年,為了擁有專有電影院,在放映時同時放映兩部新片,首先放映的是河野壽一導演的《真田十勇士》,接下來又推出了上座率高的出自同一導演的《雪之承變身》,獲原遼導演的《吹笛子的童子》,河野壽一導演的《裡見八犬傳》,佐伯清導演的《霧中小次郎》,獲原導演的《紅孔雀》,東映株式會社在扶桑國電影界的領先地位得以確定下來。

  上述電影大都是以孩童為對象的連續武打電影,好人和壞人—清二白,而且正義必然要佔上風。這種電影雖被扶桑新聞界指責為騙孩子的電影,但與電影評論相反,這種立川文庫式的東映風格吸引了大多數的觀眾,就《紅孔雀》來說,發行收入為2億3520萬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