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大了 作品

第29章 開科取士

九月二十五日早晨,登州軍管會的第一次公職人員招錄考試如期舉行了,也就是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末,差不多延續了1300年。

隋朝時,科舉制度創建,但還很不完善,也不是普通平民的玩的,想參與科舉很多時候需要高官推薦。

到唐朝情況好了一些,至少平民也可以參與了,武則天的時候還有了武科舉,文武兩條路都有了上升通道。

但總體來說那時的社會仍然是門閥政治為主,這麼大的國家,一次科舉平均的進士錄取人數可能只有幾十人。

唐朝政府基本還是被大的貴族集團和門閥世家把持朝政,不信可以查查唐代特別是唐初的時候,朝廷裡有多少姓裴的,有多少姓崔的。

到了宋朝情況有了改觀,一次科舉的進士錄取人數可達上千人,科舉作為選拔官員和社會階層流動渠道,才算真正發揮了一些作用。

後來到了明清,科舉制度越來越僵化,八股文成了主流,對社會的作用逐漸由正面轉向了負面。到了清末,科舉在各種改革的浪潮中被徹底廢除了。

不過令人尷尬的是,清朝廢除的科舉制度,反而被某些西方國家學了去,在此基礎上做了改造,產生了適配自己國家的官員選拔制度。

到了二十世紀末,我國再次把這個老方法啟用了回來,但做了大幅修改,成為後來的公務員考試。

林浩文一直覺得,科舉的問題並不在於制度本身,而是考試的內容和制度的執行。所有的事務都要適配當時的社會,並且要與時俱進。

現在登州軍管會舉辦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基本還是按照明代舊制,考試科目和考試內容也還在四書五經等等經典的內容範圍內。

畢竟這些東西當時的讀書人讀了一輩子,如果突然換成別的,那乾脆就別考了。

改革不能太過突飛猛進,必須平衡各個群體的利益。

當然,具體的考題還是做了一些調整,內容包括東海義軍現在面臨的形勢、社會改革的諸多舉措、軍管會的某些做法是否合理等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

只是這次報名參加考試的讀書人不算太多,很多人還在持觀望態度。

原因嘛,也很簡單。第一,很多讀書人對東海義軍的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