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歌夜月華 作品

第199章 蠢蠢欲動的玩家們

 人是一種具有獨特聯想思維的生物,這種能力促使著人們思考、進化,促進人們將舊事物的認知擴展到新事物的學習上,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

 這種聯想能力是人類的老本能。當人類還在茹毛飲血的時代,看到雞能吃,就會認識到鴨也能吃,看到稷能種,就會聯想到黍也能種……人們的認知,就是這樣一點點擴大化、複雜化、準確化……

 後來,人類接觸到的事物越來越多,為了方便理解,就出現了‘標籤化’。

 強化某一事物某一個特點,以偏概全,仿若其他特性都不再重要,在這種簡略化、概念化之後,事物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只剩下了‘共性’。

 比如一個哈密瓜和一個西瓜,吃過的人都知道它們是多麼的不同,但在標籤化之後,它們都成為了‘甜’的‘瓜’。

 如果只認標籤,刻意忽略兩者的不同,以偏概全,就會發生把哈密瓜叫做西瓜這種貽笑大方的事情。

 說來奇怪,如果用上述兩個瓜比較,大概所有的人都能看出不同。

 可是實際上,這種濫用標籤化與聯想力,胡亂等同的事情卻時有發生。

 比如看見銀髮就想到薩菲羅斯,看到紅色瓶蓋就想到某國國旗,看到短袖就想到私生子,看到“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想到反清復明……

 將兩個毫不相干卻有某種似是而非的共性的事物牽強地聯繫在一起,刻意忽略它們之間的不同,在反覆的強化和洗腦之下,人們就會覺得這兩種無關事物越發相像。

 古有趙高指鹿為馬、秦檜‘莫須有’……太陽底下,本就沒有什麼新鮮事。

 ——而這種做法,也正是歐澤利亞大陸神戰之中,神明強行擴張自身權柄的方式。

 然而世界上萬事萬物總是聯繫在一起的,一隻小小的蝴蝶扇動翅膀,就能引起千百公里海面上的颶風天災。

 如果給人們一個既定的‘答案’,讓他們去做證明題,那麼總有人能將‘解’與‘結論’之間的空隙填滿,無論他們的答案和邏輯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