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安 作品

第33章 善行

 我看到那本沉甸甸的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相信了。

 我深深的給教育局的老師鞠了一躬,說了好多的感謝!

 老師依然很平靜,你別謝我們,要是真想感謝,你就感謝這個偉大的國家。

 從此以後我就有了深深的家國情懷,那一刻我就發誓,為了這個具有公平正義感的國家,我勤奮學習,肝腦塗地,哪怕用生命來報效,也無怨無悔!

 葉婉寧的話,深深的刺痛了王福春的心,此刻他的心結打開了。

 他一點也不感覺到內疚了,如果嚴冬不走,對葉婉寧的傷害有多大?

 王福春回頭看看文婷,拋出了一個崇拜和感謝的眼神。

 文婷微微一笑,似乎用眼神在告訴他,你終於知道我做這一切的意義了吧?

 葉婉寧簡單樸實的話語,徹底驚豔了全場!

 教室裡又一陣掌聲,那掌聲似乎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溝通老師哽咽著,開始了今天的課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就在於論語和道德經。

 論語中講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

 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

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這說明了一個道理,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善,人的天性是傾向於善良和美好的,隨著人們成長並受到不同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他們的性格和行為習慣會發生變化,產生差異。

 這意味著儘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人的行為和性格有著重要的影響。

 因此,教育和環境對塑造一個人的行為和性格起著重要作用。

 這就是今天為什麼我們要叫善的原因,大學就是教育人們要有一顆向善的心,具體到社會實踐中,就是以善心看待人民,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畢生的追求,從為人民服務中享受生活的樂趣,踐行善的宗旨。

 《易傳·文言傳·坤文言》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說,積德行善的家庭必然是祥和歡樂的,反之則會災殃不斷。

 《大學》上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者,大人所學,大學的道理是在弘揚清明的德行,用來開化、恩澤於老百姓,從而達到一個善的和諧環境。

 既然先賢人都推崇這個“善”,那麼這個善是指什麼呢?

 《道德經》第八章是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出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於卑下;存心,寧靜深沉;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天下歸 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合乎時宜。唯有不爭不競,方能無過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