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升 作品

第19章 中途退場

 這文章,倒是大路貨,不過小孩子背下來,寫在這個世界是多維的,倒也無可厚非。而且如此多角度分析事實,算是上乘之作了。

 “所謂讀春秋,效儒家崇古,個人有食古不化的嫌疑,宣傳則有愚民之嫌;兄弟結義,千里走單騎,五關六將,溫酒斬華雄,勇猛有餘而智慧不足,江湖情分,私人感情,常是彰顯神話英雄具備人性弱點;廟堂權謀,君君臣臣,情感,歸屬,權利錯位糾纏,自知不明,自保不足,韓信至死信劉邦;小節清廉而大義不全,在於認知受限,思維不同。家國天下,蒼生黎明,輕重取捨,皆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準繩下,恆古不變。”

 老教師讀到此處,只覺得喉齒之間一股子辛辣,原本華麗富貴的遮羞布竟然被撕扯,掀開後只看得到殘酷現實和醜陋人性。

 這一段寫的讓人有些懷疑,六年級的小孩不可能理解這麼深刻。

 唯一的可能是,學校領導集體家訪,已經透露了這次考試的題目。

 這個問題,瞬間在腦袋裡炸開。

 他自己都開始有些沮喪陰暗。

 而且,這文章的思維和筆力,絕非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能夠觸及的。

 此時,已經回到酒店的鄭昊,還在用思維導圖去分析關於敗走麥城的各種因素。

 “吳國的行為,已經很像是春秋戰國結束的標誌**件,三家分晉。司馬光的眼光獨到,資治通鑑也是用這個作為開篇,因為人們原來遵守的社會秩序和道德在那個時候已經崩塌了。三國前期的戰爭,也都是擺開陣勢進攻防守,這一次轉著,結束了一個英雄時代。或者說,赤壁之

戰就開始了這種思想的延續壯大。不在遵守國際人道主義底線,無差別攻擊每個士兵。蜀國當年七擒孟獲,葫蘆口火燒藤甲兵,也是無差別攻擊每個士兵。這就是意識和認知上的改變,或者說是思維的提升。”

 每個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戰爭最終不是展示實力,或者輸贏的競賽,而是物理上超度敵人,搶奪資源?!

 鄭昊的思維導圖畫到這裡,不由自主的開始停了下來。

 人類發展的這幾千年,似乎永遠在做的永恆主題是生存。

 傳宗接代是為了生存下去,血脈延續;搶奪資源,發動戰爭也是為了活下去。

 把這些事情當做信仰,於是就有了祖先崇拜,萬物崇拜和所謂的世界觀,價值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就是社會綜合實踐中的一個基礎信息單元。

 換句話來說,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上清黃帝外景經》《上清黃帝內景經》《黃帝內經》這些書關於人體的物理認知,信息又來自哪裡?戰俘,屍體還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