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瞳 作品

第862章 興修水利,重修運河

 在大河文明中,農業歷來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必須要注意農業生產中的精工細作。

 這就要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水利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而古代農業的生產模式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根本就無力對抗諸如水旱之類的自然災害,所以為保證農業生產,必須要重視修建水利工程。

 種地畢竟是靠天吃飯。

 如何在人力干預下改變,在面臨乾旱時,可以有水澆灌,在面臨洪澇時可以疏通避免。

 關寧早有這個打算,但至從新朝建立以來,都不具備條件,那時他要對國家改造,等安下心要整了,戰爭又開始了。

 現在終於是安定下來。

 為此他做過詳細統計,關寧注意到在大寧中北部地區,絕大多數的土地都是旱地,沒有灌溉設施,沒有固定的水源,完全的靠天吃飯,自然也無法提高產量。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新建水利設施。

 關寧準備要做的就是,修整運河!

 大寧朝有一條現成的運河,名為瀾滄大運河,這條運河也是連接南北的主要水路運河,其存在已久,經過幾代皇帝修建才有如今規模。

 南起江州臨安,北至瀾州通縣,主要幹道為滄江。

 但在關寧看來,它並不是一條合格的運河,人工開挖的部分實際上很少。

 大多都是順應自然河流開挖連通。

 也就是說,它並非以人工設計為主,而是遵循自然條件。

 比如這個地方有分支小河,那個地方也有一條分支,然後把這兩條小河連通。

 大概就是如此。

 再對原有的自然河流進行擴寬開挖,達到通行條件。

 這樣做確實能極大的減少人力,但也因為太過追求自然條件,而導致運河曲折彎繞,某處兩地距離直接打通,只需半個時辰,可繞來繞去,卻要用兩個時辰。

 只是為了開通而開通。

 運河的實際作用很大,不止是增加運輸渠道,也要起到引水灌溉的作用。

 瀾滄大運河對於後者的作用也有限,只是少數地方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