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凌煙 作品

第180章 時代變了!

  從原料到運輸到製造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重新規範,效率提升,也大大減少了成本浪費。

  即便安祿山把造紙的技術拿過去,或者民間把造紙技術學過去,但規範化的產業體系管理理念,是不可能那麼多就直接拿走的。

  這也是為什麼蕭家即便現在也有了澄心堂造紙術,可聽到李倓說這個成本的時候,依然震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的原因。

  價格降到10文錢一張,江都一天賣出去五萬張,那揚州七縣一天賣出去十五萬張不過分吧?

  揚州總人口達到50萬人。

  潛在的用紙人數五萬人是有的,價格降到10文錢一張,這五萬人既然都能讀書寫字,自然都是承受得起這個價格的。

  他們一天平均用三張紙也不過分吧?

  按照這個售價和收糧,一天1500貫,材料成本大概750貫,但人工成本的增長連50貫都沒有,比50文錢的時候,一天的淨收益四百多貫,要多出了近三百貫。

  一天多賺300貫,一個月呢?

  9000貫!

  一年多賺近11萬貫!

  這是多出來的!

  這就是薄利多銷的原理。

  紙張這種高頻次的消費品,最佳的路線就是薄利多銷。

  薄利多銷的條件就是產業鏈完善。

  再看看這種一年賺的錢是多少?

  揚州一天賣出去15萬張紙,一張紙10文錢,一天的流水就是1500貫,一年的流水是進55萬貫。

  這僅僅是揚州的。

  當然,這是理想化狀態。

  因為市場是動態平衡,再過一段時間,民間必然也有人將產業鏈完善化,並加入與澄心堂的競爭中。

  那個時候,紙張的價格會進一步下降到一個平衡狀態。

  澄心堂的收入也會縮水一部分,這是合理的。

  畢竟李倓要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澄心堂賺錢,他要的是江淮地區有完整的產業鏈。

  這個產業鏈官方佔據一部分,民間佔據一部分,達到某種平衡。

  官方肯定無法親自把所有的事都做了,那是不可能的。

  要控制民間的力量,也要引導和善用民間的力量。

  蕭值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如果按照李倓說的這個成本來造紙,賺的錢可能還真的比之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