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華 作品

第107章 合開保險公司吧,戚總兵

  戚金先指著東邊操持著各種並且,結成小陣的步卒道:“那是我們浙兵,他們是吃朝廷的餉銀的,月糧是一兩五錢,出去打仗的話,行糧每月另算二兩。”

  鄭海珠定睛望去,看得出每個小陣大概十來人,兵士拿的武器各不相同,外圍的糖葫蘆串似的叉子十分醒目,估計就是狼銑。

  戚金帶的營兵,果然精神風貌了得,虎虎有生氣,和大明許多老狗趴窩似的衛所兵,完全不一樣。

  “這是戚少保的鴛鴦陣吧?”鄭海珠問。

  來鎮江會晤戚金之前,她已經找盧象升做老師,將戚繼光從唐順之那裡繼承發揚的鴛鴦陣,突擊學習了一遍,用來和戚金套近乎。

  戚金點頭:“是鴛鴦陣,不過義父在世時就強調過,此陣適合南直隸到閩地的丘陵溝壑之地,或者應用於巷戰時。設若大漠遼東,地廣原闊,韃子的騎兵悉數壓過來,疾馳如風,這種陣法用不上。”

  戚金又轉向西邊擺滿草垛、馬匹穿梭的大片砂礫地,肅然道:“鄭姑娘,那支五六十人的隊伍,就是去歲馬將軍幫著練過一陣的騎兵。他們的祖輩父輩,其實也是我們浙江義烏人,因跟著我們去北方,這些孩子就生在了薊州,倒是從小就上過馬背的,是騎兵的好料子。可惜,他們雖承襲了軍戶,這幾年卻領不到軍餉,有些甚至只能去做馬伕、縴夫那樣的苦力,活活累死、凍死的,不少……”

  戚金說到此處,言辭滯住,迅速地眨巴起雙眼,忽地抬手拍在自己太陽穴處,罵一句“黃梅天的蚊子真他孃的兇”,然後作勢抹一把面頰。

  鄭海珠始終凝神觀察和傾聽,如何瞧不出來,戚金這是說起老部下的後代們,辛酸乍起,在掩飾自己的哽咽。

  吳邦德忙接上話:“鄭姑娘,我義父將浙江的田產賣了些,湊出每人七八兩的安家銀子,先將頭批幾十個青壯和家眷招募到鎮江來,又從附近民代官養的馬廄裡,買了二十匹朝廷不要的馬,大夥兒輪著騎上去訓練,組成這支騎兵。”

  鄭海珠翻著眼睛算賬:“馬這麼訓,不能只吃草料,得加豆餅和鹽,我們松江府衙的馬,每月都要吃掉一石豆子、快二十捆乾草,一年得二三十兩銀子來養。買馬便宜、養馬貴。只這二十匹馬,一年就要五六百兩銀子。五十個騎兵的年餉近千兩。且不論頭盔甲衣長槍的開銷,這小小一支騎兵,每年的銀耗起碼一千五百兩銀子。戚總兵可為他們向兵部報員額了?”

  戚金冷笑:“老夫一早就去兵部找了人,將他們從薊州轉籍到南直隸。兵部原本說,司禮監和內閣快批了,忽地又講沒錢,福王大婚,戶部怎麼都頂不過,給萬歲爺送出去十萬兩。”

  鄭海珠沉默了,沒有再追問細節。

  老朱家太能生了,大量白吃朝廷、白拿朝廷的蛀蟲後代們,的確是帝國沉重的負擔。

  遑論福王這種萬曆和他寵妃的掌上明珠,啊不,掌上肥珠,公費結婚,自然更會薅去不少民脂民膏。

  但饒是如此,朝廷每年的鹽課歲入都有二百萬兩,真的連兩千兩銀子的軍餉都批不出來嗎?

  何況,這些年輕的騎兵,本來就是承襲的爺老子的軍籍,本來就該拿月餉銀子的。

  戚金看出鄭海珠在猜測什麼,直言道:“再打聽下來,是朝中有御史,參了老夫好幾本,說我欲用公帑蓄養家奴。兵部的張侍郎找人去說情,言道都是當年薊州功臣的子侄,老戚收留他們,絕無歹意,此事才平息。張侍郎真是好人,又轉圜一番,讓部堂調馬將軍來訓兵,等於是昭告朝堂,老夫這支騎兵,名正言順,出現在鎮江,沒什麼不妥。”

  原來是這麼回事!

  鄭海珠到了今天,終於明白過來,為何從福建月港回松江的航船上,劉公公常與馬祥麟提起,你岳父是如今難得肯為武將出頭的緋袍文官了。

  兵部侍郎張銓,有其父必有其女,雛鳳清於老鳳聲,馬將軍和張銓的女兒張鳳儀,一定會像正史所載的那樣,琴瑟和鳴、共紓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