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努克貝魯特 作品

317珀爾修斯的作戰計劃

  每每回想起這些行為,珀爾修斯都感到深深的羞愧。他對自己本應保護的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愧疚感如潮水般湧上心頭,幾乎將他吞噬。

  珀爾修斯並非唯一流淚之人。內心的愧疚,加之重重問題的壓力,以及失去王位和他所珍視的一切的擔憂,已經深深地改變了他的身體。

  他變得消瘦憔悴,雙眼凹陷,臉頰瘦削,散發出一種淒涼的氣息。

  再加上缺乏防禦工事、糧食儲備不足、無法支付士兵軍餉,以及珀爾修斯此刻的心態,他並不希望進行一場持久戰,他渴望儘快結束這一切。

  因此,他挺直脊樑,用烈士般的聲音發誓:“若我註定喪命,那我寧願死在戰場上,也不願像懦夫一樣躲在暗處!”

  “讓我們在血腥的榮耀之光中勇往直前吧!”他的決心贏得了兒子們以及他最親密的家臣米特里迪圖斯的無條件支持。於是,他們決定發起最後一擊,作為最後的決戰。

  此戰的失敗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無疑是毀滅。那麼,勝利又意味著什麼呢?當然,並非戰爭的終結和所有領土的完全奪回。即便有這樣的想法也顯得過於天真。即便珀爾修斯能像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那樣取得驚人的勝利,幾乎摧毀亞歷山大,後者也不太可能輕易放棄提比亞斯的所有收穫。

  然而,或許,如果珀爾修斯能夠取得勝利,而且是一場輝煌的勝利,那麼他或許能獲得再次戰鬥的機會。若他能借此機會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那麼局勢或許會發展到迫使亞歷山大坐到談判桌前,讓珀爾修斯從他那裡獲得某種讓步的地步。

  到目前為止,亞歷山大還未看到任何談判的必要,他未曾輸過任何一場戰鬥,並堅信自己能夠佔領整個提比亞斯。這是珀爾修斯改變現狀的最後機會。

  於是,懷著巨大的希望和背水一戰的決心,珀爾修斯開始準備他的軍隊,以無盡的敵意注視著那四萬敵軍。他和亞歷山大的決戰地點選在迪亞努河沿岸,靠近河流與大海的交匯口。那裡正是莉莉比所在之地,地形平坦開闊,非常適合亞歷山大的重騎兵和珀爾修斯的方陣作戰。

  個人而言,亞歷山大並不喜歡這種地形,他更偏愛崎嶇不平的地面,因為那樣的地形對方陣兵更為不利。

  遺憾的是,他無法在這裡施展這種策略。因為附近並無這樣的地形。提比亞斯的南半部總體上非常平坦,幾乎無山丘可言。這樣的地勢極適宜農業發展,事實上,亞歷山大在途中看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地,田野裡小麥、燕麥和其他農作物茂盛生長。

  這對亞歷山大而言是個好消息,意味著他將獲得豐富的戰利品。然而,這樣的地形卻不利於他想要的戰鬥方式。

  特別是在莉莉比附近,方圓十公里內,亞歷山大竟連一個小土丘都未發現。即使附近有山丘,他也不認為自己在上次失敗後能夠引誘珀爾修斯發動戰鬥。國王現在必定已經吸取了教訓。

  這一次,他們的角色互換了。現在是亞歷山大在尋求戰鬥,所以他必須面對珀爾修斯,並以自己的方式應對。目前的劣勢顯然站在他這一邊。因此,他希望在進攻珀爾修斯之前擴充兵力,希望能以兵力優勢來抵消方陣在開闊地形上的先天優勢。

  亞歷山大已經做好了全面的準備,而他的對手卻未能在最後關頭派出使者來試圖平息這場風波。和平的提議被拒絕後,亞歷山大堅定了誅殺珀爾修斯的決心,誓要斬斷那王室血脈。

  而珀爾修斯則懷揣著堅定的信念,他心中默唸,若是有奇蹟發生,他能夠成功除去亞歷山大,或許他便能重新奪回那屬於他的王國。

  雙方的陣列即將拉開,珀爾修斯依照前夜與將軍們共商的策略,開始精心佈置戰線。他眼神堅定,語氣鏗鏘有力地說道:“我軍需薄中厚翼,先堅守中路,待兩翼決勝,再繞敵摧中,方能最終取勝。”此言一出,將士們無不感到震撼。這一策略看似簡單,實則精妙無比,與古代名將漢尼拔在坎尼之戰中所採用的戰術頗為相似。

  當年,漢尼拔在坎尼之戰中,巧妙佈置戰線,成功將羅馬騎兵引入包圍圈,使其敗於努馬底亞人之手,逃離戰場。而那些遺留的羅馬軍團成員,則被迦太基的騎兵圍殲殆盡。這一戰術使得漢尼拔名垂青史,成為了一代軍事奇才。

  然而,珀爾修斯所採用的這一策略,看似無懈可擊,但實則風險極高。畢竟,坎尼之戰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因為其獨一無二,難以複製。歷史上能夠成功運用此法取得勝利的將領寥寥無幾。這並非因為將領們無能或不知此法,而是因為這一策略的實施需要極高的技巧和膽識,稍有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

  此策的核心在於中路薄弱,需承受敵軍猛攻,直至兩翼決勝。然而,中路士兵皆知自身為誘餌,心中難免忐忑不安。若兩翼不勝,戰事將陷入僵局,屆時中路的士兵們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可想而知。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中路往往會先於敵側翼崩潰,導致整個戰略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