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文弱謀士,你一人戰三英? 作品

第一七三章 袁術:當皇帝總得三拒三請吧?

  只是眼前的人,到底是什麼魚,是什麼鳥,誰又能知曉呢!

  但楊修這功夫看出來了!

  眼前的劉備絕對不會是碌碌之輩。

  其或許是那隱匿於池中的潛龍,還未曾越過龍門。

  又或許是那鯤鵬,不得展翅。

  若是能離了這許昌之地,或許在外,亦能像是一方諸侯一般,闖出一番聲名。

  而能從一介草民,走到如今皇叔的地位,劉備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

  當對於一個人的印象改變之後,跟著改變的便是對於對方的評價。

  此刻的楊修,看這劉備的眼神已然變了一些。

  這功夫,楊修不由的正了正衣襟。

  “還恕將軍見諒,此前乃修之不是!”

  改變了對劉備的看法之後,楊修鄭重致歉。

  這功夫劉備臉上只是笑了笑,擺了擺手,對於此前之事並不在意。

  “敢問將軍,修該如何助你?”

  楊修發問。

  劉備這功夫神色也開始鄭重了起來,他朝著楊修拱了拱手。

  “主薄,備此番若想要離開許昌,不明前路,不知主薄可有指點!”

  劉備直接發問,楊修眉頭皺了皺。

  他知道劉備想要離開許昌,只是以如今這般情況,或許只有等曹操帶兵離開許昌之後,才有機會脫困而去。

  更為重點的是,劉備想要在外有所施展,必須要有主觀上的大義。

  而最為直接者,便是得到天子的詔書。

  “吾近日聽聞,曹司空似乎有意於秋收之後西征,此番便是皇叔離開許昌之機!”

  “但以修來看,如今天下之局勢,能與曹司空抗衡者,唯有身處於冀州的袁紹!”

  “若將軍能得袁紹相助,或有所益!”

  楊修覺得自己能說的並不多。

  現如今天下的局勢已然擺在這裡了,即便他現在對劉備已經所遇改觀。

  但該不看好,依舊是不看好!

  “袁紹?”

  劉備頓了頓,其實他心裡差不多也是這般想的。

  現如今這些在外諸侯中,卻也只有袁紹能對抗曹操。

  若是能得天子詔書,他便能借助詔書,如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般,他也可以藉此討伐曹操。

  “將軍……”

  ……

  是日,劉備和楊修在楊府之內暢談了許久,直至黃昏之時,劉備才悄然離開楊府之內。

  而至始至終,楊彪未曾面見劉備。

  此番相談,楊修告知劉備,其只需靜等時機,等到曹操出征之後,便可以拿著天子詔書,離開許昌。

  而楊修能做的,便是在曹操出征之後,將整個許昌攪成一灘渾水。

  從楊家離去之後,劉備便開始龜縮在住宅之內,久日不出。

  與此同時。

  另一邊的吳縣之內。

  王浦再一次帶著曹操的詔書,面見了孫策和周瑜。

  “朝廷竟然封賞我為明漢將軍!”

  孫策對於王浦再一次前來,倒是沒有絲毫的牴觸。

  而且,這一次對方帶著朝廷的封詔而來,有了這明漢將軍的職稱,他便算是直接效力於朝廷了。

  前番又將玉璽交予袁術之後,現在這般情況,算是徹底得了自由了。

  “恭賀將軍了!”

  王浦臉上帶著笑意,孫策跟著笑了笑。

  “不知道朝廷此番需要我做什麼?”

  孫策直言發問。

  畢竟,曹操想要拉攏自己,自己既然接下了這個好處,那麼自然該是投桃報李了。

  王浦倒也沒有絲毫隱瞞,當即便告知孫策。

  曹操欲使他於陳瑀兵合一處,一同討伐不尊天子的袁術。

  聽道這番昭命,孫策眉頭只是微微皺了皺。

  合陳瑀一同討伐袁術,這事情倒是正常。

  不過,他雖然眼下脫離了袁術,但明面上彼此終究還是有一份情誼在其中的。

  此番他和袁術還未徹底決裂,他才剛剛從袁術身邊討要回了孫策曾經的部下,現如今便轉過頭攻伐袁術的話。

  在天下人看來,未免有些太過於無恥一些了。

  “此事不急,議郎倒是可以在這吳縣之內,稍作歇息時日,此事容我再考慮考慮!”

  孫策沒有直接拒絕,但心底裡,這功夫卻也不想答應。

  隨口應付了王浦之後,便將此事擱置了起來。

  同一時間,另一邊的壽春之內。

  自從袁術將自己的心思透露給了自己的心腹之後,整個壽春的氣氛便開始悄然的變幻了起來。

  是日。

  袁術在壽春衙署之後,有意提起當今大漢天命的事。

  而此刻的壽春衙署之後,之前進獻符命的張炯依然在列。

  隨著大漢天命一事的討論,這功夫張炯便突然出列,當著袁術一眾麾下的面,直接再次手捧著符命。

  “主公,前番在下偶然得此符命,吾觀之符命,其上隱隱有天命之兆!”

  “而此天命所指,乃主公也!”

  張炯信誓旦旦,語氣如落實一般慷鏘有力。

  這功夫聽道這話,袁術像是有些不解,他坐在首席之上,身形微微往前傾了傾。

  “嗯,天命指我,是何意也!”

  袁術這話說出來之後,底下一眾麾下神情各不相同。

  第一個站出來的便是紀靈。

  “主公,如今我等皆知,大漢的天命已然傾斜,便如當年周王室之天命傾斜於秦國嬴氏一般,秦嬴氏之天命,傾斜於漢室,眼下天命既然指向主公,便是漢之天命,傾斜於主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