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作品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

  “先生以為呢?”朱翊鈞再看向了張居正,詢問張居正的看法,張居正俯首說道:“臣為殷部堂請功。”

  朱翊鈞露出了一個很開心的笑容說道:“好好好,馮保,宣旨吧。”

  馮保往前站了一步,兩個小黃門拉開了一封緞匹聖旨,馮保再甩拂塵,大聲的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舉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業者,尤在地利。即如部堂攻呂宋之戰,豈誠謂外島足以定萬世之基?”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海外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周天刱格完人。”

  “鍾河嶽之靈,為勝朝綿正朔;遵海濱而處,知中國有聖人。”

  “今敬告祖宗天地,賜國姓,望卿永忠。縷縷之忠,惟天可鑑!”

  “累朝成憲,布德施惠,詔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殷正茂作為文進士當然能聽懂,他跪在地上,再拜俯首帖耳的大聲說道:“臣叩謝陛下隆恩。”

  他開始還以為是例行賞賜的聖旨,他剛要直起腰來,賜國姓這三個字在他的腦海中閃現,他終於聽明白了皇帝到底賞賜了什麼東西出來!

  這豈不是坐實了自己真的是老朱家流落在外的宗室?

  他立刻再拜了下去,帶著驚懼的口氣說道:“臣誠不敢,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殷正茂人都傻了,他還以為就賜點銀子,絲綢、酒之類的東西,結果皇帝給他整了個大活,賜國姓!

  他殷正茂何德何能?能得如此聖恩?

  這玩意兒實在是大明開天闢地第一次了,賜國姓古時不稀奇,但是到了大明就只有黔國公府一例,而且最後還改回了沐姓,他殷正茂這封聖旨拿了,那就是一萬張嘴說不清楚了!

  賜國姓,可是要上宗牒的!

  張居正,太大膽了,這種事也敢幹嗎?

  文華殿偏殿裡一時間有些沉默,朱翊鈞重重的嘆了口氣,語氣略微有些意興闌珊的說道:“殷部堂也要棄朕而去嗎?”

  “臣惶恐,不明陛下所言何意。”殷正茂有點懵,小皇帝似乎有些傷感。

  “殷部堂入殿之前看到了外面空曠的皇極(殿)了嗎?”朱翊鈞的語氣更加悲壯了幾分,頗為無奈的說道:“他們,把朕的家,給點了!”

  殷正茂終於聽明白了!

  都是先帝留下的臣子,結果有些奸佞已經膽大包天到了燒皇宮的地步!殷正茂這不接受,那豈不是說,他殷正茂也是不報先帝知遇之恩、不忠於陛下之職分的奸臣和佞臣了嗎?

  殷正茂思慮再三,再俯首說道:“臣領旨!”

  面對漫天的大火,小皇帝該多麼的惶恐不寧,多麼的驚懼不定,多麼的忐忑不安,突然聽說先帝一個忠臣回京了,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連祖宗成法的賜國姓這招都想出來了,小皇帝很需要支持,這是毫無疑問的。

  看看這幫奸佞的嘴臉吧,把陛下逼到了什麼份上!

  從陛下登基至今,陛下從來沒有虧欠過他殷正茂一分一毫,甚至屢次恩賞,多少罵名,殷正茂都不是很在乎了。

  “殷部堂免禮。”朱翊鈞嘴角勾出了笑容。

  張居正嘆了口氣,小皇帝你就演吧,欺負殷正茂不知道朝中的具體情況,欺負殷正茂不瞭解皇帝的真面目。

  小皇帝怕是早就料到了有人要鋌而走險,甚至早就等著這一天。

  朱翊鈞去太液池用彈弓打魚,總是離水很近,他在等人把他推下去,他會游泳!結果沒等到落水,等到了火燒大殿。

  其實大明改國姓,不是說要把殷正茂的殷去掉,不是讓殷正茂徹底背棄祖宗,而是一種恩榮,只需要在奏疏裡,從臣殷正茂,變成臣國姓正茂就足夠了。

  這是一種團結人心的做法,對呂宋是大明領土的進一步確認。

  “殷部堂隨朕來。”朱翊鈞開始顯擺了,顯擺他的七個櫥窗的成果。

  殷正茂越看越是心驚,大明眼下表現出了它的矛盾性,一方面大明在蒸蒸日上,一方面大明皇帝的身家性命遭到了實質性的威脅,看起來岌岌可危,這七個櫥窗裡的東西,每一樣都可以讓大明變得更好,同樣每一樣,也會讓陛下更加危險!

  有些蛇鼠蟲蠅真的是太該死了!

  朱翊鈞和殷正茂講述著曲柄,圓周到往復運動的變化,完成了文華殿偏殿的參觀。

  高拱是馮保帶著介紹的,殷正茂是皇帝親自講解,聖眷正隆,簡在帝心。

  “這是什麼?”殷正茂看著一個很奇怪的模型詢問道。

  朱翊鈞看著面前的模型說道:“戚帥發明的法子,看模型不太直觀,咱們去兵仗局看看,這是一種全新的鑄造法。”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

  戚繼光擅長打勝仗,他對軍械的鑄造十分的留心,為了鑄造合適能用的炮,戚繼光也是和工匠們認真的溝通交流之後,得到了一個法子。

  在大明:鑄十銃、炮,能得二、三銃可用者,便稱高手。

  這說的是大明的鑄炮鑄火銃的良品率,哪怕是能工巧匠,那良品率也只有20%到30%,而且一旦在戰場上炸膛,問題會非常嚴重,防禦和進攻都會出現紕漏和差錯,很容易被敵人抓到機會。

  如何提高良品率,減少炸膛,就成了戚繼光思考的事兒,而戚繼光一直在觀察,進行經驗總結,終於找到了大明鑄炮法的問題所在。

  大明的鑄炮法大體分為了兩種,第一種是砂模,就是翻砂工在沙子中添加黏土和水,不斷的攪拌夯實,最後形成模具,而一臺大將軍炮的砂模短則一個月,長則三個月,再加上恐怖的廢品率,就讓砂模鑄炮有時間漫長、無法大量鑄造等等缺點,失蠟砂模鑄炮法也是如此。

  第二種則是鐵模鑄炮,鐵模鑄炮有若干種好處,將泥範翻鑄鐵模,然後用鐵模鑄炮,就是將模具由砂模改為了鑄鐵模型,這樣一來不用浪費工期,可以大量鑄炮,炮模還可以反覆使用,以減少制模成本;不必像泥模那樣需要等待模具陰乾,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鐵模鑄炮這麼好,為何還要改良工藝呢?

  鐵範鑄造,不是什麼新鮮的技術,早在春秋戰國時候,就已經大量應用,沒有什麼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鐵模鑄造最大的問題就是炸膛,所以要不斷的加厚炮壁來防止炸膛,而後這個炮就越鑄越大,越鑄越重,這和戚繼光要拿火炮野戰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七八千斤的火炮,只能填裝十二斤的火藥,打了兩炮,炮管被震裂了,還打什麼?

  鐵模鑄炮的最大問題是,冷卻是由外向內的快速冷卻,炮膛的內壁就會出現大量又硬又脆的白口鑄鐵,硬,就無法以削磨,炮膛內無法鏜削光滑,而脆,就會因為爆炸造成斷裂。

  大明普遍使用的良品率比較高的方法是:內鍛外鑄的雙層鐵炮。

  內部為熟鐵,外部澆鑄生鐵,大明的火炮賣相很普通,外面大量的沙眼氣孔,有的時候火炮發射,還會掉出來一塊,樣子醜不要緊,性能好就行了。

  掉一塊也不妨礙火炮繼續發射,後面修修補補也能用,全都是因為內鍛熟鐵的炮芯。

  炮芯是百鍊熟鐵鍛造而成,故而外層炮體損壞,而內層炮體依舊完好無損,因為外層的生鐵,僅僅是起到加固內層鍛鐵炮膛的作用,澆築外層的工匠變得為所欲為了起來,脫落了補上就是。

  所以大明的火炮只要內層鍛鐵炮芯不壞,就能一直用。

  而戚繼光的法子和砂模、鐵模、內鍛外鑄都有所不同,他用的法子是大明兵仗局的工匠們的集思廣益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