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奪下武昌


                 什麼是凝聚人心的最好的辦法?

  樹立一個共同的敵人。

  如果沒有這個敵人,那就塑造一個出來。

  江夏郡各縣這幾個月之所以能快速出現這種叛亂,原因有兩點:

  一、地方大族掌握了輿論權。

  輿論權就是解釋權,解釋權和真相沒關係,解釋權是用自己塑造出來的公信力去解讀一件事,可以不需要說真話。

  這裡的權並不是權力,而是權威。

  人類的軀體天生弱小,迷信權威是一種自保本能,大多數人都很難摒棄這個弱點。

  除非這個人變得強大,有強大的資源、金錢和權力,他就會自動弱化對權威的依賴。

  最後,自己成為權威。

  而古代大多數平民是沒辦法掌握強大的資源、金錢和權力的。

  所以,平民迷信權威!

  在古代,如果一個平民說那些權威說的就是對的嗎?他們也可能是錯的!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以為他不迷信權威了,這種想法,是另一個權威給他植入進去的,目的是為了打到對手罷了。

  二、大族掌握了人口。

  均田制破壞後,隨之而來的是土地兼併,無數人只能租田生活。

  田這種決定生死的生產資料被大族掌握之後,大族對佃戶就有了更大的支配權。

  其實這種現象,在安史之亂中就可以找到許多例子。

  例如河北認為安祿山和史思明是二聖,是河北老百姓認為他們是二聖嗎?

  沒錯,是老百姓!

  但老百姓認為他們是二聖,他們就真的是二聖嗎?

  是誰讓老百姓認為他們是二聖的?

  就像此時,是誰讓江夏郡的百姓幫著他們一起操傢伙,並且相信劉望之是一個大善人的?

  古代的朝廷皇權和地方權力博弈的本質是什麼?

  但問題又來了。

  如果認為這些人都相信那個權威,也是不對的。

  正如權威和權威之間的博弈,權威需要一部分人認為自我不能相信權威。

  正如安史之亂中,有人認為安祿山和史思明是二聖,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反賊!

  一個權威從來不能使天下人都相信他,李隆基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