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趙雲 作品

第八百六十九章 海外開拓


                 袁熙打眼環視,見倭奴國的土著,來得大概零零散散有十幾人,經糜泰解釋,袁熙才明白有過半沒來,主要是經過長時間航海後,其要麼得病未愈,要麼身體虛弱,所以糜泰只挑了身體狀況尚好的過來。

  袁熙看到這些人有男有女,但身材大都不高,約莫都在五尺左右,且面黃肌瘦,顯然是長期營養不良造成的,身上的衣物近似於麻葛,頗為粗糙。

  袁熙舉手示意,讓為首的一名男子走上前來,那人茫然不知,直到糜泰說了句話,才戰戰兢兢上前。

  袁熙見了,對糜泰好奇道:“你現在已經能通曉他們的話了?”

  糜泰答道:“簡單的可以,但是其音節混亂,各地都有所不同,交流還是頗為困難的。”

  那人走到袁熙面前,就見袁熙伸手抓住自己衣襟,頓時一驚,連忙就要下跪求饒,袁熙止住他的動作,用手去搓那人身上衣服的衣襟,發現布料頗為粗硬,便對糜泰道:“他們織布用的什麼?”

  糜泰道:“原料類似於黃麻,用的紡車頗為粗陋,倒像是上古時期的東西,也沒有好的漚漬之法,更不用說灰液脫膠法,所以做出的麻布頗硬,不似我大漢所用。”

  糜泰所說的漚漬法,是用來給麻脫膠所用,因為麻布質地堅硬,不脫膠很難用於衣物穿著,於是從便產生了麻脫膠漚漬法。

  此法技術頗為複雜,水質要清,用濁水則麻纖維色澤轉黑,水量要足,水少則麻纖維易脆,漚漬時間要適中,太短則脫膠不夠而難於剝皮,太長則脫膠過頭而損傷纖維。

  袁熙點了點頭,“這樣看來,徐福到達倭奴國的可能性不小,怕是因為種種原因,帶過去的技術才只在小範圍內傳播。”

  “考慮如果是徐福的話,肯定回想著有一天能重歸漢朝,於是著力專注於造船和航海,也是有可能的。”

  如今袁熙看的,便是倭奴國的紡麻技術,一看之下,他發現其確實和現在漢朝的麻布有很大差別,便對糜泰道:“你覺得他們現在的水平,有沒有到先秦水準?”

  故此法誕生很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其技術一直在改良發展,直到秦漢時,人們才確切掌握了漚麻的季節,北魏才開始掌握其中關鍵細節,宋朝總結出了感官鑑別法,期間發明了灰液代替清水的煮練法。

  “我去過倭奴國幾次,發現其地域之間差別很大,很多技術有極大的落差,卻沒有後續發展,像是外面帶進來的。”

  糜貞在一旁出聲道:“從另外一個角度想,秦皇是目的尋找蓬萊仙山,自然從青州徐州一代出發最近。”

  袁熙之所以一定要研究明白這個問題,是他還想要在前人的路上,研究出最合適的航線,這其中牽涉到從哪裡出發,走什麼路線,才能最快最安全到達倭奴國。

  戰國時期越國在琅邪建都,琅琊成為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歸屬齊國後,成了齊國都城臨淄之外的重要的經濟文化區域,秦統一後,琅邪作為琅邪郡的治所,地位更加提升,這期間一直是戰國及秦國著名的海港之一。

  糜泰出聲道:“最顯著的證據,便是倭奴國航海和造船技術並不差,很多時候甚至都能達到這邊兩百年前的水準,顯然是在一定基礎上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