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老闆的蟹黃堡9 作品

第十章:河嶽大學

  之所以選擇銀杏樹而不是栽得大街小巷都是的法桐。

  第一個原因,銀杏樹是國樹。

  它有最悠久的歷史,象徵著華夏的古老文明,銀杏樹的適應能力與日本的杉樹和俄羅斯的白樺樹一樣強。

  而且它的生存壽命在植物界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江澈也希望借銀杏樹頑強的生命力隱喻華夏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選擇銀杏樹的另一個原因。

  首先它生長穩定,不會像楊樹柳樹那樣需要經常修剪枝條,省去了不少麻煩;其次,隱形的抗蟲、抗病能力強,幾乎看不到蟲蛀的樹葉,這便是它備江澈喜愛的原因。

  再者銀杏樹對環境的要求比較低,幾乎不用管理就能生長的很好;還有就是,銀杏樹的觀賞性非常好,每年秋季轉涼後,銀杏樹的葉子就會變成金黃色,成為街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校園內的銀杏樹可是費了江澈好大的勁才從國內多個省份收集齊,為了將這些銀杏樹順利運到京城,硬生生的在許多大山之中鑿出了一條路。

  當初有人勸江澈不能如此‘勞民傷財’,可江澈還是固執己見。

  不因為別的,只有一個原因那便是銀杏樹屬於瀕危生物。

  它的瀕危等級比國寶大熊貓還要高!

  因為,植物能夠通過無性繁衍的方式來繁殖後代,這個後代的基因,幾乎跟母株一模一樣,也可以理解為,世界上大多數的銀杏樹,其實都是一小部分銀杏樹的克隆體,簡直比多莉還多莉。

  野生的銀杏雖然基因多樣化比較豐富,可是數量非常少,並且有性繁衍的幼苗數量更少,成活率還低,所以野生銀杏面臨著生存危機,才被定為了瀕危生物。

  因為帶土移栽的原因,這些銀杏樹現在看著葉片聳拉著,可等到它根系恢復後,這條‘復興大道’

  “諸位看到的這棟建築是學校的第一教學樓,由湘江的鄭裕彤先生資助興建,為紀念鄭裕彤先生的慷慨解囊,此樓被命名為‘裕彤樓’。”

  “整棟大樓總建築面積33429.41平方米共有五層,分為A、B、C三區,共有大型階梯教室3間,中型階梯教室12間,小教室55間。”

  “A、C區以小教室為主,B區多為大型階梯教室,其中B108為學術報告廳,C區還分佈有部分學院辦公室...”

  待觀光車行駛了十多分鐘,眾人這才看到第一棟建築物——第一教學樓。

  當初在大樓命名上,江澈可是費了不少功夫。

  有些人認為把教學樓命名成個人的名字是錯誤的思想,是倒行逆施。

  如果因為資助了建校費用,就可以把大樓的名字命名成個人。

  是不是誰捐了錢誰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掛在大樓上?

  這個慣例一開,長此以往會不會出現路兩旁的大樓都是‘某某樓’?

  若是某人捐贈了錢蓋了一棟大樓,非要把曾經某個做出傷害國民情感人的名字掛在樓上怎麼辦?

  掛還是不掛?

  考慮到這些問題,許多同志堅決不願意把個人的名字掛在。

  最後還是曾老出面一錘定音,才通過決議。

  不過這次討論也是有一定成果的,決議規定:‘為紀念他人慷慨出資,興建樓宇可用其名字命名;但,此條僅限於大學校內。社會中如有需要需經過省級或國家批准同意方可掛牌,另國家各級政府機關單位嚴令禁止任何方式以個人名字命名大樓。’

  “同志們走吧,我們近距看看。”

  雖然當時承接大學設計的是國外設計團隊,但是江澈也只是需要更合理的建築佈局,對外形江澈並沒有百分百的使用,而是邀請了國內建築設計的大拿,參照咱們華人的習慣進行修改。

  因此,現在的教學樓從外形看絲毫沒有一丁點國外建築的影子,純中式的建築,透露著沉穩、大氣,讓人看了第一眼就感覺很舒服。

  “諸位領導,現在到了午餐時間,咱們先替學生們嚐嚐咱們食堂的味道如何?”

  參觀了窗明几淨的‘裕彤樓’、看了藏書浩瀚如煙的‘逸夫樓’,行進到霍英東捐建的食堂時,恰巧到了午餐時間,於是江澈提議道。

  “好!”

  “吃飽了肚子才能打得了勝仗,學生娃娃們也一樣嘛,只有吃飽了才有力氣好好學習。”

  “咱們都進去嚐嚐味道如何,要是味道不好,江澈同志可要小心挨板子哦。”馬老開玩笑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