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當酋長 作品

第817章 我們就在這裡跟著看?

  在貝寧看到那裡的水上村落裡的人時,當時大使館的人告訴他那些人當年是為了躲避戰亂才到水上生活,這點兒和龍國的‘疍民’很像。

  其實‘疍民’的來源說法不一,包括疍民自己都有各種說法,有人說疍民是被漢武帝滅國的閩越人的後代;也有人說是東晉時期反抗晉朝失敗的‘天師道’盧循的軍隊殘部;也有人說是遠超滅亡對躲避漢人下水的蒙古人後裔;也有人說是王審知入閩時的附件原住民……

  但是不管哪個說法都是躲避戰亂才去了水上。

  這點兒和貝寧的水上村落裡的人完全一樣。

  後來一部電影又加深了蕭鵬對‘疍民’的印象。

  那部電影就是熱播大劇《長津湖》。

  《長津湖》開始的時候,吳京飾演的伍千里回到家鄉,他的父母都住在船上,五千裡也說他家‘世世代代飄在水上’;而他的夢想是給家裡蓋兩棟房子。

  當時他父母對知道可以上岸的時候那種喜悅溢於言表。

  而這段劇情反應的就是疍民的生活。

  之所以駱羽博沒有聽過‘疍民’這個稱呼其實也不奇怪。

  疍民的歷史基本上就是受歧視的歷史,關於各種史書裡對疍民的記載基本上沒有好事!事實上‘疍民’這個稱呼就有侮辱的成分在內。

  比如《簷曝雜記》裡關於疍民的記載是:‘廣州珠江疍船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為計……疍女率老妓買為己女,年十三、四即令接客……七八千船,每日皆有客’;再比如《夜雨球燈錄》裡更過分:‘父蕩槳,母操舵,兄親執纜,女任烹調,其女子率幼習絲竹歌舞,破瓜時便使應客’。

  這些記載固然有汙衊的成分,但是也說明當時疍家確實存在著這樣的現象。

  龍國剛成立的時候取消了一切帶有蔑視的稱呼。其中就包括‘疍民’這個稱呼,那時候稱其為‘水上民族’。後來更是把所有疍民都搬遷到了陸地生活,所以‘疍民’這個稱呼就這麼消失在了歷史長河裡。

  但是這幾年為了發展旅遊業,‘疍民’這個稱呼又重新出現,很多地方都以‘疍民’作為吸引遊客的噱頭。

  “你繼續說啊!”駱羽博道。

  蕭鵬剛要開口突然回過味兒來:“你這是那我當傻小子呢?我在這裡說啊說,你在那裡吃啊吃?”

  他說完直接抓了一把烤肉往嘴裡塞。

  “嘿,你慢點兒吃,給我留點兒!”

  “你少吃點兒,咱們那邊沒有那麼多錢,只有二百塊!”

  “你就沒有網絡支付嗎?”

  “沒看到我現在沒拿手機?知足吧!幸虧你不在索馬里蘭!那邊你有紙幣都沒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