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197章 長安能源危機


                 關於立誰為太子的問題,那次小朝會並未開出個什麼明確結果來。反對立壽王為太子的人不在少數。

  而關於皇子是不是要外放,更是沒有定論,甚至在此後都沒有更大範圍的討論。

  不過,就在小朝會結束的第二天,壽王李琩就被李隆基正式冊封為太子,並勒令即日起搬出十王宅,入主東宮。

  這一下,長安的政治格局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從混沌走向分明。

  太子可不僅僅是該一個稱號,而是賜予了一整套“半神器”!也就是東宮相關的一切機構!

  唐朝時期東宮屬官在前朝基礎上得到了極大完善。

  此前,西晉愍懷太子時始設六傅,也就是後來的三師三少,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而自唐代開始,三師三少成為贈官,不再常置,轉而以詹士府負責掌管東宮事務。

  詹士府掌東宮家令、率更、僕三寺及左右衛、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監門、左右內十率府之政等等,下面的分支機構更是不少,主要負責管理東宮行政事務,可以說是朝廷尚書省的微縮版。

  而隋朝時給太子標配的門下坊,此時改稱左春坊;而原來的殿書坊改稱右春坊,它們都是詹士府的內部機構,職能類似朝廷中書省、門下省的微縮版。不格小說網

  東宮所屬還有很多“打雜”的機構,堪稱是“小朝廷”,該有的配置一樣不少,就連太子的伙食都有典膳局專門負責。

  這些機構僚屬極多,加起來數量不下數百人。

  然而,除了極個別的職務外,其他東宮屬官的權力幾乎為零,而且平日裡非常悠閒,待遇也很差。

  既然太子無權,那麼為什麼要設立這麼多機構給太子呢?

  答案就是:方便太子繼位後,用詹士府的人手迅速接管朝政,不至於被權臣輕而易舉架空。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最先便是來自於這裡。

  然而,太子是一個任期不定的職業,其中變數極大。

  當太子的人,有的當天就能繼位,而當了四十年卻依舊是太子的,歷史上也不乏其人。當四十年太子那是沒得選,可詹士府裡配屬的官僚,也能安安分分,當四十年什麼權力都沒有的“預備大佬”麼?

  這便是詹士府設置的微妙與矛盾所在。

  這些僚屬官進了東宮,就好像進入了官場的牢籠,他們只能靠著一心一意的輔佐太子,盼著現在的皇帝快點退位,自己才能飛上枝頭變成孔雀。

  所以比起將皇子外遷出長安以外的風險,立壽王當太子也就那麼回事,不值一提了。太子雖然被稱為“國本”,但又不是不能換!壽王今天是太子,不代表他永遠都是太子!在他之前,都有兩個倒黴蛋了。

  除了壽王被立為太子,並搬遷住進東宮以外。

  此前李亨謀反造成的餘波,也“如期而至”,比預料中的還猛烈許多。

  御史中丞張倚,因教子無方,被罷免,外放為上州刺史。

  他的職務由鄭叔清接任,與此同時,鄭叔清還被授予黜陟使,負責督查長安周邊百官,算是徹底擺脫了“逢人叫乾爹”的窘境。

  這個官職可以直接罷免六品以下官員,先斬後奏。也就是說,鄭叔清在“巡查”的時候,可以不上報宰相,而直接處置一些他認為違法犯忌的官員。

  這種“處置”,可以是罷官,可以是入獄,甚至可以直接處決,然後再將結果報上去就行了。

  當然了,朝廷的官職如何且不說,給的差事,絕對是有好有壞,不會讓一個人把好事都佔盡了。

  鄭叔清因為“救駕有功”,雖然手裡握著一個“黜陟使”的差事,但他手裡還有幾個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惡差事”。

  首先便是“木炭使”。

  天氣漸寒,長安城內皇城及官署對於木柴、木炭等物的需求急劇上升!而且缺口數目巨大,需要專人負責組織民夫去砍樹,運輸,燒炭,然後將木柴和木炭裝入庫房以輸送皇宮和下發給百官。

  其次是“採市銀使”。因為揚州漕運停擺,導致長安物價暴漲,所以朝廷急需向河北等地採購“重貨”,即:不太方便運輸的貨物。此類重貨多半都是糧食、木柴等物。

  而朝廷當然不能直接去河北搶糧食搶木柴,所以就需要使用“和市銀”發到當地州府和縣衙,讓當地官府想辦法,用“和市銀”這樣的“輕貨”去購買當地“重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