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199章 鬆綁

  同官縣的山民不肯架著牛車運煤到長安,那是因為煤炭的比重,比木炭高很多。一車煤炭賣不出一車木炭的價格不說,還要把牛累個半死。

  與此同時,長安權貴們也看不起石炭,認為這玩意味道很大不說,還很沉不好搬運,使用起來的效果,跟木炭比並無優勢。

  就算價格能便宜不少,那又如何?權貴們缺的是錢麼?

  他們缺的是生活質量啊!

  這些人對於生活質量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錢財,不過是追求生活質量過程中,所需要的工具罷了。

  而以長安普通百姓的購買力,他們也燒不起價格不上不下的石炭,還缺乏成熟的使用方法。燒炭方法不當會死人,燒煤不當同樣會死人,二者沒有本質區別,並且各有各的使用方法。

  石炭如果沒有大規模開採,成體系的運輸,那麼它的價格也不會很便宜。

  同官縣的山民們撿石炭用,只是因為方便,作為木炭的替代品,它燃燒的時間比木柴要長得多,而且比燒柴的味道小很多。

  木炭他們捨不得用,因為那是可以運到長安換錢的。

  而隨著長安木炭價格的水漲船高,距離長安三百里的同官縣,都開始燒製木炭運送到長安販賣了,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離長安最近的點木炭供應點,是長安西南面的終南山。

  只不過這個地方很大一片地區是皇家禁苑,李唐宗室的人經常來這裡打獵,所以那一片的樹木是不允許砍伐的。

  因此終南山能為長安提供的木炭數量,也是有限的。僅僅這一處,並不能完全供給長安所需的木炭。

  “雍州同官縣的煤炭,還是不能運到長安來,運費太貴不說,還要去尋找零星的開採點。”

  方重勇搖了搖頭,用炭筆在地圖上畫了個叉叉。

  那麼還有沒有地方可以為長安提供來源穩定的石炭呢?

  答案是有的。

  方重勇的目光轉向牆上的另外一張地圖。這張地圖非常新,是昨天鄭叔清派人送來的,剛剛臨摹完畢。

  地圖上標記的這個地方,位於長安西北,在涇水邊上的邠州更北面的郊外。

  涇水在這個年代還不是單純的“灌溉河”,而是可以走漕運,並且還有渡口,可以走小船,用平底船運煤,問題不大。

  更重要的是,水路的終點就是長安郊外渡口,不需要長距離陸運。

  然而,這裡雖然交通便捷,但是煤炭開採條件並不好,當地也根本沒什麼村民山民之類的在使用石炭。更沒有什麼關於煤炭的“江湖傳說”。

  不過好就好在,民間雖然沒有消息,官府這邊卻有記錄!

  這個地方的石炭,是埋在地下的,普通百姓根本就撿不到,甚至現在知道這件事的人都不多了!

  但是在太宗的時候,工部虞部司的官員,曾經奉命在附近勘探過,發現此地有一處十丈深的石炭坑。

  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可以擴大礦洞後進行零星開採,只是當時並沒有開採價值。

  因為花那個成本跟心思,得到的石炭價格定然不菲,遠超木炭不說,還很難找到礦工下去挖礦。

  除了花大價錢建立礦井,使用機械和人力結合的辦法採礦,才能可能大幅降低煤礦價格。

  這需要官府投入巨資,前期純虧損。

  如果不修礦井直接開採,那麼開採者下礦洞後,有可能礦洞塌方的時候,就再沒辦法上來了。

  因為當時是貞觀年間,長安不過數十萬人,缺木炭還沒有現在缺得這麼厲害,沒人把“缺柴燒”當回事。

  再加上貞觀時候的大唐是典型的“小政府”,官員數量比開元時期小一個數量級,屬於雜事能不管就不管的狀態,所以這件事就只是在工部掛了個號,一百年多沒下文了!

  明擺著的,需求決定生產,民間與權貴們沒有那個需求,朝廷也就沒有心思去瞎折騰。

  這百年來,大唐採礦的技術提升了不少。當年不能辦的事情,現在能不能辦,需要看看再說,不能隨隨便便就否定了。

  方重勇感覺,有必要親自去當地觀察一下,看看結果如何再做定奪。

  鄭叔清幾乎是將黜陟使糾察不法,處置官員的“大刀”,架在工部相關人員的脖子上,才把這份“失傳已久”的文檔找到。紙張過了這麼多年都算是文物了,找到的時候已經快成碎片狀態。

  老鄭又請來專人臨摹過以後,才送到方重勇手裡。這一系列折騰可謂是山路十八彎,不知道閃斷了多少人的腰。

  如果已經推進到這一步,都不去現場看看,那就太丟穿越者的臉了。

  “邠州這裡可以去看看,明天就要動身了。”

  方重勇抱起雙臂觀摩良久,隨即在這張地圖上煤炭礦坑的位置畫了個圈。

  至於這裡的運輸條件,他還特意去打聽了一下涇水的“古怪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