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小兔 作品

第七百九十二章 唇槍舌戰


                 從後世的經歷來看,三國時期的張昭是個妥妥的投降派,即使知道自己會被孫權記恨,終其一生也沒有停止勸說吳國投降。

  在孫權看來,張昭的這種行為無異於吃裡扒外,因此即使眾人多次推舉他為丞相,孫權也沒有答應。

  但從原因上看,張昭偏向與曹操,並不是完全出於私心,主要是他堅持認為江東無法和中原對抗,並不是說他收了多少好處,才去背反孫權的。

  畢竟張昭沒有這個必要,也沒有這個動機去在這件事上屢屢觸怒孫權,要知道孫權可是無論近臣還是兒子都敢殺的主,張昭一把年紀圖的啥?

  所以袁熙認為,張昭確實是投降派,但他的投降傾向背後,從個人利益出發考量的可能性倒不是很大,應該只是單純認為江東打不過而已。

  事實也確實證明了一點,江東即使在水路發達的江淮地區,每戰也打得極為艱難,合肥打不下來,更別說壽春了。

  即使打下壽春,還要度過淮河,攻下豫州兗州,才能接近黃河,北上中原腹地,這一點只怕後世的江東眾人想都沒有想過。

  所以周瑜才以西進為戰略,將重心放在攻取荊州,全取巴蜀,全據長江上,但其實蜀國後來的遭遇證明,即使是諸葛亮之能,練了幾十年兵,從巴蜀北上還是異常困難,更別說極度依靠水戰的江東諸將了。

  而後世說的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明朝,也是在當時被視為北方的淮北起事,不僅有馬匹還有火器,這才能打過黃河,這還是在元朝發生了鼠疫水患,中原地區人口銳減二千萬,元朝無法治理,大部分退守草原的情況下。

  故以後世的眼光來看,在如今民生凋敝的漢末,江東北伐難度極大,在三條路線中,攻打廣陵這條,孫策孫權都先後失敗,巢湖這條,水戰江東再受重創,所以無論如何都避不開荊州這條路線。

  在荊州投降派蒯越看來,江東必得荊州的圖謀,絕對不會偃旗息鼓,而江東取得荊州,必然會以其為橋頭堡,掀起對中原的一次次進攻,這無疑會大大損害荊州當地士族的利益。

  而且和張昭這種外來投降派不同,荊州士族和江東士族這兩大投降派中,絕大部分人都是如蒯越這種本土投降派,極度牴觸在本土作戰,所以才會在面對實力強大的外敵時,有極為明顯的投降傾向。

  所以在投敵這點上,荊州江東旗鼓相當,半斤八兩,也是兩邊的癥結所在,同時想要收買他們也極為容易,只要許諾他們利益不受侵害,他們跪的比誰都快。

  袁熙壞深刻把握住了兩方的心理,將他們拉到同一張桌子上,然後提出獅子大開口的條件,就是抓到他們的軟肋。

  雖然這對劉表有些不厚道,但畢竟現在是爭奪天下,袁熙不可能為了一點上代的人情,就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戰略。

  更何況劉表看到荊州本土士族吃癟,還不一定會怎麼樣呢。

  張昭不愧是聰明人,他最先反應過來自己會被袁熙利用,便也不管蒯越,直接對袁熙這邊說道:“此次和談,昭帶著吾主誠意前來,但使君如此做法,很難讓人相信有誠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