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漢 作品

第二百零九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

  面對著劉協的禪位詔書,曹丕第一反應便是“謙恭”地上書辭讓。

  在曹丕第一次辭讓之後,劉協在之後又分別下詔進行了三次禪位。

  劉協的前三次禪位詔書,曹丕無一不進行辭讓。

  但在面對著劉協的第四封禪位詔書時,曹丕停止了辭讓的行為。

  “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

  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魏王。””

  看著劉協最後一封禪位詔書中的內容,曹丕知道他不能再辭讓了。

  於是乎,曹丕下令王駕啟程前往許都。

  既然不準備辭讓,那就接受天命吧。

  ...

  在許都的景福殿內,漢御史大夫張音正帶領著一些甲士,看著眼前的大漢皇后曹節。

  就在今日劉協召集許都中的公卿重臣,在他們面前任命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皇帝璽綬前往城外的受禪壇,代替他將皇帝的寶座禪讓給曹丕。

  在劉協的詔令下,張音在朝議結束之後便當即趕往了景福殿,向曹節討要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乃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命李斯取藍田玉用小篆雕刻而成。

  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

  後秦朝滅亡後,傳國玉璽為劉邦所得,在得到傳國玉璽後,劉邦在稱帝之時將它定為皇帝的象徵信物。

  在大漢四百年的統治下,傳國玉璽早已經成為了華夏人民心目中,代表皇權的信物。

  若稱皇帝者而無傳國玉璽,那就不是正統。

  因為傳國玉璽的重要性,所以張音在前往受禪臺前,務必要先取到此物。

  只是在那日從劉協口中得知真相之後,曹節就一直將傳國玉璽放在身邊。

  無論之前曹丕派多少波使者向她討要,曹節始終都不將傳國玉璽交予曹丕的使者。

  今日是曹丕受禪稱帝的日子,張音知道不能再拖了,傳國玉璽今日一定要拿到手。

  張音見曹節還是一副不想交出傳國玉璽的樣子,他無奈之下只能命令甲士上前。

  看著甲士一步步逼近,曹節的臉上已經佈滿淚水。

  她知道她再也守不住,這大漢最後的天命了。

  在悲痛之下,曹節看著手中傳國玉璽上刻著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她不禁疑問,既然大漢是受命於天,那為何上天不派人來守護大漢呢?

  隨後曹節怒目看向張音,她先怒斥了張音一番,然後用力地將傳國玉璽扔向張音。

  這時她口中發出一句振聾發聵的預言道:

  “天不祚爾!”

  傳國玉璽重重的砸在張音身上,而後滾落在地。

  但張音這時卻顧不上身體的疼痛,他連忙彎腰畢恭畢敬的從地上撿起傳國玉璽。

  最後他只是淡淡看了曹節一眼,便離開了大殿之中。

  任務已經完成,他沒有與曹節計較的時間,況且他也沒與曹節計較的資本。

  在張音的心中,曹節發出的那句預言只是個笑話而已。

  天命在魏。

  看著張音領著甲士離開,曹節無力地跌坐在地。

  她的臉龐已經被淚水浸溼,她望向東面的高廟,他的夫君正在那裡告祭祖先,訴說著他的不孝。

  那裡供奉著兩漢擁有廟號的所有明君。

  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漢世祖劉秀......

  這些天子在世時,哪個不是鎮壓當代的英雄!

  但如果他們在天有靈的話,看著大漢落到如此地步,會是如何悲涼呢?

  曹節掩面哭泣,她盡力了,她真的盡力了!

  她無愧“大漢皇后”之稱。

  ...

  漢延康元年七月十五,魏王曹丕的王駕抵達許都城外的繁陽。

  繁陽是一處地名,乃是許都外一片地勢開闊之處。

  而曹丕無法“抗拒”,群臣為他所建造的受禪壇便在此處。

  在曹丕的王駕還未到達繁陽時,他所帶來的的三萬大軍以及上百位文武重臣,就已經提前一步來到受禪壇下。

  三萬大軍在各自將校的指揮下,將方圓數里都進行戒嚴。

  而上百位文武重臣則在謁者的指示下,按照官職、爵位大小紛紛站在各自的位置。

  當曹丕的王駕在上千虎豹騎的護衛下,緩緩駛入受禪壇下時,那數萬雙眼睛就齊涮涮的朝著曹丕的所在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