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漢 作品

第二百六十九章 張遼心思 三拜問安

  往往在對陣敵人時,通常都是關羽分析出什麼之後,他直接下令安排任務。

  諸將哪怕是一開始不理解關羽的用意,但是關羽亦從來不會解釋。

  相比於把時間浪費在向諸將解釋上,關羽更喜歡將時間花費在思考制敵方略上。

  但是現在不同,關羽做出今日這副舉動,很明顯代表著他今日不但要當一位主帥,還要當一位“教官”。

  在自身的舉動之下,關羽發現糜暘是在場諸將中第一個反應過來的。

  而在不久後,如傅肜、廖化等將官臉上亦是浮現一些思索之色。

  在察覺到這一幕後,關羽心下滿意的同時,開始開口對著在場諸將言道:“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

  “張遼,與吾私交頗深,吾深知其乃智將也。此間道理他定然知曉。”

  “宛城至樊,路途綿延,其中地勢易於設伏者甚多。”

  “張遼之所以率軍蹉跎時日,緩慢行軍,並非他不知樊城之急,乃是他知吾之思。”

  “兩萬賊軍鐵騎雖落敗,會使樊城軍心不穩,然樊城城防未毀,城堅兵足,故而至少一月內不會有傾覆之危。”

  “張遼定是猜出吾有圍點打援之意,故而方才如此行軍。”

  “其行軍雖慢卻每每避開險地,行軍雖慢卻也可不致己方成為勞軍,如此一來,吾圍城打援之事不可行也。”

  當關羽這麼說之後,大帳中的漢軍諸將臉上紛紛浮現恍然之色。

  正如關羽所說,張遼是深知兵法之人,所以他猜出關羽想圍城打援的想法並不奇怪。

  而圍城打援是一種戰術的籠統說法,要想完美的完成這種戰術,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具備兩個要素。

  一個以逸待勞,一個是設下伏兵。

  因為通常來說,出兵救援的那一方因為救援心切,大多都是急切行軍的。

  在這種情況下,救援的那一方大軍肯定會是勞軍。

  而且因為救援心切,往往領兵救援的大將會進入一些不利於己方的地形中。

  這樣就會給想圍城打援的那方,提供擊敗他們的有利機會。

  但現在張遼反其道而行之,他率領大軍慢吞吞的南下,無疑是避免己方大軍成為勞軍。

  而他緩慢的行軍速度,亦讓他有充足的時間去避開路上的險地。

  如果有一些險地實在避不開,他也有充足的時間去探查那些險地。

  在張遼的這種種做法之下,想打援的那一方的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而優勢都沒有了,自然就會消除圍城打援這種作戰方式實施的可能。

  不愧是張遼呀。

  不但能精準判斷出關羽想採取的戰術,還能快速的做出反制措施。

  只能說完全憑藉真刀真槍上位的五子良將,才能真是不可小覷。

  在聽完關羽的分析之後,大帳中諸將的臉上都浮現愁思之色。

  在之前關羽就曾透露過想採取圍點打援戰術的想法,但是現在在張遼的這種反制措施之下,這種戰術好似已經不適用當下的戰局。

  而如果不採取這種戰術,漢軍又該如何面對接下來張遼率領的數萬敵軍呢?

  在懷抱這種想法之下,大帳中的諸將下意識地將目光看向挺立的關羽。

  而這時關羽在對著諸將道出張遼的目的之後,他便又轉過身來,聚精會神地看著身後高掛的輿圖。

  大帳諸將在看到這一幕後,又都將目光看向馬良。

  馬良見關羽已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便指揮著帳內的諸將紛紛往帳外退去。

  大帳中的漢將很多都是關羽的舊部,在長久的相處之下,他們深知關羽的一些習慣。

  例如當關羽盯著地圖沉默不語的時候,便是他在沉思的時候,這個時候關羽最不喜歡有人打擾他了。

  所以在馬良的指揮下,帳內諸將立即會意地從大帳中陸續離開。

  最後大帳中只留下關羽與糜暘二人。

  剛才馬良讓諸將退下時並沒有請示糜暘讓他離去,而糜暘也知道馬良讓他單獨留下的原因。

  所以在諸將皆離去後,糜暘便正襟危坐地坐在原位上等著關羽從沉思中回過神來。

  糜暘看著關羽一人站在輿圖前,臉上正在不斷浮現沉思之色時,糜暘內心中的擔憂卻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