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勸學

沒過幾日,張居正的第一卷書就記載完成了,看著面前厚厚一本的《張叔大品論語》,朱翊鈞不禁嘴角直抽抽,“太傅,這書...怎麼這麼厚啊?”

“陛下此言差矣,論語乃我儒家萬書之本,臣還覺得寫得有點少了呢...”

翻開書卷,確實都是滿滿的字跡,把每一句話的釋義,背景與張居正自己的見解都明明白白的講了出來。

對於豪門大族這可能沒有什麼作用,但對於下層的讀書人來說,這就是他們走向科舉最好的輔導書。

...

但今日,張居正將此書帶入宮中,並非是為了顯擺,而是想就此考考朱翊鈞。

明朝的科舉一般是在八月份持續到來年三,四月份,而現在距離開考也是隻有一個月的時間。

按照明朝皇帝的習慣,一般這個時候就要寫下對於自己這個時代人才的“勸學”,既能體現當朝皇帝的氣度,也能表現對人才的重視。直白說就是鼓勵更多的高人逸士參加到科舉之中。

今天的張居正給自己的考量就是這個。本來朱翊鈞打算直接讓張居正代筆的,但是張居正說道:“即便老臣代筆,也要清楚陛下的真實意圖。但陛下不用擔心,可以先寫一個初稿,後面交給老臣即可。”

馮保研完墨,便安靜地立在一旁,化身木頭人。

整個殿內毫無雜音,只有朱翊鈞食指按照心情輕輕敲擊案牘的聲音。

朱翊鈞心裡大呼生不逢時,“晚了啊,晚了!朝代錯了啊,唐已經過去了,最容易薅羊毛的朝代已經過去了啊!!”

況且現在明朝已經過半,朱翊鈞也並不確定自己腦海裡的明朝古詩是否已經現世。

“那清朝?”小皇帝低語。

可惜的是朱翊鈞上一世研究的是明朝歷史,對清朝歷史研究甚少啊!更不要提什麼古詩詞了...

但對於民國時期的古詩,朱翊鈞還是頗有見解的,腦海裡一下就蹦出了熊伯伊的《四季讀書歌·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