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給自己做手術,這很合理吧 作品

第311章 他代表的,就是這臺手術的極限!

  在許秋面前,協和院長第一次有了一種“協和不過如此”的感覺……

  鄭主任也有一種解氣的感覺。

  哪怕他們的新型人工血管保守估計,都比協和的療效要更好,一旦手術成功,這無疑將成為臨海一院的又一大王牌科室。

  也將標誌著,臨海一院將成為六十萬等待血管重建的病人的最後希望。

  “再看看剩下的受試者名單吧。”

  鄭主任翻到了ppt的下一頁,繼續介紹起來。

  除了閆自強,還有另外十九個,有要做冠脈旁路移植的,也有需要做血脈透析,或者是血管缺損後,亟需小口徑血管補上的。

  最後,許秋選擇了其中的四人。

  這四個受試者的每一個,都受限於各種原因,如身上高危因素過多、自身血管取材有限,被其他醫院宣判了死刑,或者是隻能保守治療。

  其中就有閆自強。

  一番研討後,難度最高、風險最不可控的閆自強將由許秋主刀。

  另外三個,相比之下難度低許多。

  分別由臨海一院心外科鄭主任,阜外楊晨曦教授,阜外心血管泰斗馬勤帶隊負責。

  如果說,閆自強代表的是小口徑人工血管的極限,是這一款新型血管所能駕馭的最危險的那一批病人的上限。

  那麼剩下三人,則更加普適。

  不管是病人情況,還是醫生的手術水平,都不會太刁鑽,屬於協和、天壇、301這類大三甲都有主任能駕馭、並且掌握的高精尖手術。

  而非只有許秋能做的,類似於完全顱腦融合分離的全球獨苗。

  許秋代表了這款新型血管是否真的可行。

  而鄭主任等人的手術結果,則能看出這款產品、這臺手術是否能在整個大夏鋪展,成為心內科一門真正具有開創意義的嶄新手術!

  ……

  初步確定受試者後、手術方案後,臨海一院出動四支隊伍,分別前往病人的所在地,將病人接回一院。

  很快,四人就住進了心內科的vip病房,開始了術前準備。

  其中閆自強更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