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不信 作品

第378章 東海亂局

其實歷史上金庾信也是這麼對待當時的熊津都督劉仁願的。劉仁願割據海東的消息在長安瘋傳,加上他自己在百濟逗留不進,引起了李治的猜忌,流放姚州,死於異地。

真實的歷史,劉仁願有沒有反心不清楚,但他持寵而驕,形勢霸道,確實引起了李治的猜忌。

金庾信堅信人心是經不住考驗的,不管到時候是陳青兕起了野心,還是唐廷動了疑心,對於他們百濟,都是一件好事。

直到金庾信得到唐軍掌控對馬島的消息,傳到他的耳朵裡。

一瞬之間,金庾信意識到新羅沒有未來了。

唐軍掌控對馬島,在他人眼中只是一件小事,可在金庾信的眼中卻不同。

他看到了未來,看到了未來大唐水師駐紮在對馬島上的景象。

水師這玩意小國是很難掌控的,海戰又不同於陸戰,能夠靠地勢地形,以弱勝強。

大海之上,水師對決,比的就是哪方的船堅,哪方的船大,沒有其他的道理可講。

大唐水師天下無雙,他們佔據了對馬島,對於新羅威脅是致命的存在。

對馬島的正對面就是釜山,只要揚帆而起,唐軍隨時能夠進攻他們狹長的半島海岸線……

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新羅只要敢對百濟有異動,唐軍就能出現在他們的後背任何地方。

金庾信深知陳青兕的厲害,他既然選擇攻入倭國本土就不可能放過對馬島這能夠限制新羅、倭國兩地的軍事要塞。

就算陳青兕最後離開了百濟,他留下來的戰略佈局,足以讓新羅束手束腳,不敢妄動。

金庾信戰略目光太強,已經看到了新羅的未來,而且無力抵抗。

這對金庾信這樣一輩子為新羅強盛付出的人來說,太殘忍了。

金元望知自己父親的心結,在這方面他是幫不上半點忙,嘆道:“浮游如何能撼大樹?”

金元望中上之姿,反而看得很開。

海東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好幾百年的歷史,好幾百年的恩怨,各自都有巔峰的時候,但誰都沒有辦法滅了任何一方。

而唐軍只是短短三月,便讓百濟這個四五百年的國家,煙消雲散。

這種差距,哪裡是人力能夠挽回的?

金庾信又豈能不知這個道理,只是他不甘心吶!

高句麗平壤。

大莫離支府。

與金庾信的失魂落魄不同,在平壤的淵蓋蘇文得知陳青兕派人攻入倭國本土,這位海東的梟雄著實鬆了口氣。

陳青兕滅扶余豐,全殲倭國大軍的戰績,確實太驚人了。

淵蓋蘇文聽到這個消息,只覺得頭皮發麻,兩眼昏花,甚至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淵蓋蘇文最近幾年都要給唐軍欺負哭了。

他的高光時刻,自然是保護了高句麗不被大唐覆滅,面對天可汗李世民的神威,倚仗楊萬春的安市城,逼退了唐軍。

此後淵蓋蘇文的威勢風頭一時無兩,以臣子的身份掌控了高句麗的所有權利。

但之後幾年,淵蓋蘇文就沒過過好日子了。

安市城外的失利,讓李世民知道了高句麗這個由扶余人建立的政權確實有著不一般的民族韌性。而且高句麗的特別易守難攻,他們習慣依山建城,各處山城極難攻取。

於是,唐軍轉變了戰術,一邊與新羅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讓他威脅高句麗的大後方,一方面派遣名將領軍進攻高句麗腹地,他們不攻城,就焚燒村落遷徙人口,大搞破壞。

氣得淵蓋蘇文多次想將入侵的唐軍消滅,但貞觀朝唐軍統帥是牛進達、李績、薛萬徹,哪個不是狠人?

高宗朝也是一樣,程名振、蘇定方、薛仁貴,打得高句麗是苦不堪言。

兩國交惡快二十年了,野戰他們高句麗就沒有一次能在唐軍手上佔得便宜。

經濟民生一塌糊塗,能夠強撐到現在,全憑扶余民族的民族韌性。

唐軍覆滅百濟,目的如何,高句麗心知肚明。

故而扶余豐的復國軍,淵蓋蘇文也在暗中出了不少的力,白送了不少的軍備與糧食。

結果輕易就讓陳青兕滅了,還順手全殲了倭國的四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