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禎絕不上吊 作品

第45章 一把手銃

  他掀開紅綢布一看,嘴角頓時露出了笑意。

  只見托盤內躺著一柄做工精巧的手銃。

  ……

  後世的故宮博物館內,藏有太祖洪武十二年、成祖永樂十九年、孝宗弘治九年、神宗萬曆年(年號磨損看不清)製造的四把手銃。

  並且這些手銃上,都標有編號。

  這些手銃,從全長45釐米,逐漸縮小到全長25釐米。

  按照實用角度來講,也越來越適合將領使用了。

  而托盤內的這一把手銃,卻與大明軍中的手銃不一樣。

  大明火器,使用的是火繩點火,也就是俗稱的火繩槍。

  而托盤內的這一把,通體小巧,高高揚起的龍嘴上,竟然不是夾火繩的裝置,而是夾著一枚褐色的燧石。

  這竟然是一把燧石手槍!

  朱由檢拿起一看,只見紅木製造的槍托上,用銀絲鑲嵌著兩行小字:

  “崇禎十六年孟秋,畢師諱孟侯門人張繼孟造。”

  朱由檢見狀一楞,急忙在腦海思索:

  畢孟侯?

  這人是誰?為何絲毫印象都沒有?

  “這畢孟侯是何人?”

  朱由檢指著銘文,對群臣問道。

  畢孟侯?

  群臣仔細想了又想……

  條件太少啊!

  看銘文字樣,這個製造者應該是一個姓畢之人的徒弟。

  難就難在這裡,看架勢,他留的該是師傅的表字。

  若非熟識之人,怎麼會知道人家的表字呢?

  群臣想破了腦袋,也找不到這個‘畢孟侯。’

  戶部主事吳甘來正好抱著一沓記錄走了進來,他見眾人圍著桌子,不知道在想什麼。

  於是,探頭一看。

  不過是一瞬間,他就想起了此人是誰。

  吳甘來抬手用衣袖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開口道:

  “這個畢孟侯,若是我沒有記錯,該是徽州歙縣人士,萬曆年間的進士……”

  他不疾不徐,緩緩說道:“此人萬曆朝累遷廣西道監察御史、右僉都御史、陝西巡按、山東巡鹽御史,前朝撫治鄖陽……”

  朱由檢眼睛一亮:“莫不是畢懋康?”(mao)

  吳甘來點頭:“回陛下,正是此人,其與其兄畢懋良並有清譽,雅負器局,合稱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