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大相公 作品

第950章 卓筒井

  說笑?

  用得了那麼多?

  “工部的湊算,差不多是那些銀子。”

  “本王一開始也覺得多,後來算了一下,大體如此。”

  “根據水源的深淺,可以打出一丈至三五丈深的井!”

  “故而,耗費的時間不一樣。”

  “那些井平均打下來的時間在十天半個月之間,一口井要各種器具,至少十人以上,多多益善。”

  “打井所需的器物不菲,一丈便是要耗費十兩銀子以上,那些鐵器和架子都是專門打造的。”

  “井越深,耗費越多,而且打井還需要專門尋堪輿之人,否則,打井就要事倍功半了。”

  “三丈的井,耗費就在一兩百兩!”

  “五丈的井,耗費更多。”

  “還有井口的大小。”

  “耗費也是不一樣。”

  “請人要花費銀子。”

  “打井也要花費銀子。”

  “打造器物,也要花費銀子。”

  “時間……也是銀子,欲要提前,銀子需要花費更多。”

  “一口井……相對於溝渠來說,的確好些。”

  “耗費也很大。”

  說笑?

  看來小神醫不瞭解打井的事情,打井不是一件簡單之事,需要很多東西,需要很多準備。

  不是用鏟子在地上挖一挖,井就打成了。

  水!

  就出來了。

  那……不可能。

  故而花費很多。

  超出自己的預算,自己不願意為之!

  將手中的番薯吃完,雖然沒有品嚐什麼味道,還是不錯的,喝了一口果釀,取來一隻香酥雞翅,暢快吃著。

  小神醫!

  希望……給自己再想出幾個法子!

  “殿下去歲巡查江南鹽政之事,可有了解川地的鹽事?”

  一口井要花費一百兩至五百兩之間?

  從小胖子的言談中……的確……需要花費銀子的地方很多很多,的確沒得說。

  可!

  不至於吧?

  想了想,喝了一口果釀,提及一事。

  “川地?”

  “鹽政?”

  “小神醫何意?”

  小胖子不解。

  好端端的,怎麼提及那些事情了,不是讓小神醫替自己參謀參謀良策?

  偏題了?

  “……”

  “川地的鹽,和兩淮的鹽不一樣。”

  “兩淮的鹽,以晾曬開採為多。”

  “而川地的鹽,大都是從井下打出來的。”

  “稱之為鹽井!”

  “自隋唐以來,鹽井就不斷增多,川地……官府控制著主要鹽井,也負責開鑿新的鹽井。”

  “而一些人家,為了生利,為了方便,開鑿的有私人鹽井。”

  “鹽井!”

  “一般深都是五丈、十丈以上的,百丈以上的都有一些,而且也很隱秘。”

  “若是依從殿下所言,開鑿普通的水井,都需要一百兩至五百兩居多。”

  “那麼,川地那些人開鑿數十丈、百丈以上的鹽井,豈非要花費千兩乃至於數千兩以上?”

  “殿下覺得川地那些普通人家可以拿得出來?”

  沒有直接提及開鑿水井之事,秦鍾將川地的鹽井之事語落,打一口井花那麼多銀子?

  說笑?

  “……”

  “數十丈!”

  “百丈以上!”

  “……”

  “川地。”

  “鹽井?”

  “這……本王好像在一些書上看到過,不過,那些鹽井開鑿的時間很長很長的。”

  “一口鹽井都需要數月、數年、乃至於數十年的。”

  “是以,才有那麼深。”

  “如果時間很長,的確銀子花費不多。”

  “……”

  小胖子還是不解。

  川地的鹽井之事,自己有所知,儘管知道的不算多,卻也夠用。

  川地鹽井,的確很深。

  可很深的代價,是時間換回來的。

  時間足夠長,銀子就可以少花一些。

  而自己!

  需要時間。

  不可能開鑿一口井花費數月、數年乃至於更長時間。

  “於我授業的異人,當年曾提及他遊歷川地的事情。”

  “因前輩對鹽井有興趣,便是瞭解的多一些,於我閒聊之時,也有評點天下水井之事。”

  “川地的鹽井,以卓筒鎮的鹽井最好,可稱之為卓筒井!”

  “卓筒井,開鑿的技藝可推廣天下許多缺水用水之地。”

  “還有說著卓筒井可以進一步改造,大體好像是開鑿的鑽頭,還有人力、物力的變化。”

  “言語……只需要三五人之力,一日,就可輕而易舉開鑿十丈之井。”

  “花費不過一些器物,以及一些飯菜。”

  “若是用心,可以開鑿的更好。”

  “而且……,還有一種流傳之宋朝的壓水之井,異人前輩在川地也見過。”

  “以專門的器物,落在水井上,不需要水桶,只需要簡單的手段……便可以將水取出。”

  “具體之法……,我也記憶不是十分清晰。”

  “大體需要專門打造一些東西。”

  “那些先不說,可異人所提及的川地卓筒井可用。”

  “而且異人提及的改進之法,也可行。”

  “耗費……三五人之力?”

  “一日十丈以上?”

  “三五百兩銀子?”

  “太多太多了。”

  “根本用不了那些,連一百兩都用不了,甚至於五十兩都用不了。”

  “是以,殿下剛才所言的那些法子,我覺打井最好。”

  “依從那樣的法子,一口井五十兩銀子,一百口,也才五千兩,一千口也才五萬兩。”

  “足以覆蓋很大的地方。”

  “這筆銀子……應該不算多!”

  秦鍾將川地卓筒井的事情道出。

  自己閱覽過百家典籍,對於川地的事情瞭解一些,卓筒井就是其一。

  論其卓越,絲毫不遜色造紙、印刷、火藥等物。

  而且絕對可以推廣大用,卓筒井的原理不難,推廣也很簡單,尤其便宜、便捷。

  “如果殿下不相信,今晚上回去我整理一下異人所言,再書畫一些圖紙,即刻命工部將一些東西打造出來。”

  “後日!”

  “去城外莊子,親自試驗一下,殿下就知道是否便利了。”

  “若可!”

  “便可大量鑄造!”

  “而且卓筒井之法,除非是一些地勢相差很大的地方,不然無需考慮堪輿最佳位置。”

  “只需要考慮對於田畝的便捷就可!”

  “關於卓筒井的資料……恭王爺編纂《欽定文獻全書》,當有記載,殿下也可親自了解。”

  秦鍾將手中杯盞中的果釀一飲而盡,說道許多,將卓筒井的事情道出。

  給於肯定而又確切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