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悲歌 作品

第1788章 互聯網的自營屬性

比如轉賬、存儲、借貸的銀行產業,本來銀行是核心,互聯網金融出現後,銀行變成了互聯網的風險擔當和小金庫。

又比如影視行業、音樂行業,廣告行業、銷售行業、服裝行業、媒體行業等等,互聯網統治了這個世界。

當然也包括運營商行業!

這就是人才聚集的馬太效應。

互聯網太強了,所以世界最頂級的人才,都進入了互聯網行業。這就導致互聯網的整體行業智商和創新能力,要遠遠地領先所有其他的行業。

然後,就沒什麼客氣的了。

智力碾壓。

互聯網開始吞噬一切。

用國內的話來說,就是資本的無序擴張。這顯然是一個非市場經濟的描述,卻可以有效地避免互聯網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貪得無厭。

國內有辦法遏制這種勢頭。

在歐美這些奉行市場經濟自主調整的發達國家就不行了,就必然會導致互聯網巨頭的市值越來越高,越來越膨脹。

其他各行各業,都難免受到傷害變成附庸。

可是,附庸就意味著缺乏奮鬥熱情和投資信心,這是不可抗拒的人性。

就比如,小明投資10萬元,在家開了一個麻辣燙店,人流很旺盛,每個月可以賺1萬元,預計10個月就能收回成本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意。

可是,如果小亮看到了麻辣燙的客戶很多,就跑到了麻辣燙外面賣唱,幾乎是零投資,每個月卻可以賺2萬元。

這就完蛋了!

小明冒著這麼大的風險,投資10萬塊錢做起來的生意,自己才每個月才能賺1萬塊錢。小亮靠著蹭流量,一分錢不花,每個月卻能賺2萬,憑什麼?

雙方就必然要發生矛盾。

這時候,人性的負面情緒就不可遏制地爆發了。

小明生意做得這麼好,卻失去了開新店的熱情。

開新店,能賺錢,那又怎樣?

自己花了那麼多錢每個月才能賺1萬,別人一分錢的投資都不給,每個月就能賺2萬,這太不公平了!

小明就會失去投資熱情。

小亮卻覺得這生意模式挺好,就開始繞開小明,自己去開麻辣燙店了。開店不是為了賣麻辣燙這個“商品”,而是為了創造流量這個商業模式的“核心價值”。

京東要自己做物流,奈飛要自己拍電影,滴滴要自己造汽車……背後其實都是同樣的邏輯,互聯網都有著自營屬性,為了在物流、電影、汽車這些商品上賺錢,而是把這些自營業務作為服務一個更龐大的商業模式的核心價值。

運營商也是如此。

隨著時代的發展,運營商就淪為互聯網巨頭的打工仔了,就會嚴重影響投資熱情。運營商們花了那麼多錢去鋪設光纖,然後自己賺小頭,互聯網巨頭一分錢的投資都不花,卻可以賺大頭……這太不公平了!

所導致的結果,必然就是光纖的鋪設速度,遠遠跟不上互聯網巨頭業務增長的發展需求。

怎麼辦?

國內的運營商是國企,這對互聯網公司來說簡直是恩賜的福利,為了達到gdp增長要求,國家財政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做基礎設施建設。國外就不行了,運營商們失去動力了,就只能是互聯網公司自己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