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悲歌 作品

第2019章 不自營,勿平臺

構思得很美好。

可是問題來了,人家憑什麼加入你家的平臺?

這個時候,百度和阿里也有應對策略,就是分別找了戴爾和天語代工,讓他們幫忙自己生產“自營”的手機。

到時候,只要“自營”手機在平臺上表現很好,對其他第三方的手機就很有吸引力了。

可問題又來了,山寨廠商代工的智能手機,能有什麼吸引力?

相比之下,小米以製造手機入局,紮紮實實地把手機做好,就可以輕鬆地勝過他們。包括後來的ov崛起,也都是立足於手機,而不是充滿著無限想象力的平臺。

類似的事情,國內出現過不少。

比如樂視搞的“生態化反”,比如娛樂公司搞的“泛娛樂”概念,又比如後來國內興起的新能源汽車的潮流。

特斯拉怎麼成功?

這是互聯網汽車,未來一定是朝著平臺型汽車在發展。

可是,在起步階段,一定是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地把車子給造出來。連一款有著足夠吸引力的產品都沒有,怎麼去吸引消費者?吸引不來消費者,又怎麼能引導第三方的商家加入自家的平臺?

想做平臺,先把自營給做好。

就像京東那樣。

國內的很多新能源汽車廠商就很會走捷徑,上來就構建出了一番宏圖偉業,然後……就去尋找一些三流小車廠去代工生產汽車。

後來有的廠商發現不對勁了,就放棄了代工方案,趕緊自己批地建廠自己製造。有的廠商還是執迷不悟,搞出來了一套智能駕駛方案,然後就號召第三方的車企們都紛紛投靠過來,來使用自家研發出來的解決方案。

哪有這樣的好事?

就比如百度,開發出來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就算比不了特斯拉、谷歌,那也絕對算得上是國內第一了。

可是,其他車企憑啥去加入你的平臺?

重複的錯誤一次接著一次,從電商到社交,從智能手機到新能源汽車,百度後續的持續萎靡一點都不奇怪。

完全不吸取教訓。

或者說,百度完全被搜索平臺的成功給絆住了腳,過於沉浸在平臺的經驗主義裡了。

周不器就覺得現在的這種工作狀態挺好。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一會搞搞地產,一會兒搞搞電影,一會兒搞搞女人,一會兒搞搞互聯網,一會兒搞搞美容院。

每一個行業都不能太深入。

這樣做的缺點,是周不器很難做到對每一個行業都瞭如指掌,經常會一問三不知。好在他先知先覺,他抓的是大方向和核心戰略。

優點就太明顯了,涉足不深,就不會陷進去,就不會被某一個過於專業化或者過於成功的領域給羈絆住。

周紹寧不知道周大老闆在心裡又做出了怎樣一番總結,說道:“有一件事,百度的易平臺向很多手機廠商都發出了邀請,三星、摩托羅拉、htC、諾基亞、索尼愛立信、戴爾、聯想、酷派這些。他們比阿里強,他們給的補貼更多,一部手機的補貼最高可以達到120塊錢,這對摩托羅拉……”

周不器直接打斷了他,乾脆利落,“不參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