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吞鴻 作品

150章 風塵解意,素箋頭白(上)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

  ......

  茁樹覆舊松,如果不經過凌源西郊,也許十幾年後便不會有人記得那位‘劍芒斟北斗,辰星卷颯沓’的斥虎死士;如果華興郡的百姓沒有遠行幾千裡趕往儀州刑名山莊,去尋找一座刻有‘東方春生’等字樣的墓地,這位名家巨宿也會被街巷的風吹得乾淨。

  時間的年輪從來都沒有因為任何人而停止過,厚重的、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翻看的志史,靜靜地擺在那裡,等待著有緣人。

  新芽已發跡,最近,整個凌源城茶前飯後僅會討論一件事兒,便是少年劉懿奉詔平田。縱觀此次南下宣懷之領隊,除王大力為壯年漢子外,劉懿、皇甫錄、楊柳、喬妙卿、應成五人皆為未及冠或剛剛及冠的少年少壯,讓人不禁感嘆少年英豪,鼓動江山更替,歲月不待人,風流各有千秋。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漢歷341年十二月十日,歸鄉心切的劉懿,一路上馬不停蹄,狂奔疾馳,他想趕在年關之前,與趙遙做個了斷,陪父親和好友好好過一個安生年。

  從凌源城到宣化縣,不到四百里,一路白雪皚皚,五六十人的隊伍清一色黑馬灰襖,風餐露宿、躍馬揚鞭,五日便到。在宣懷功曹史張遊霞的妥帖安排下,一行人在宣懷樓落定,當晚沐浴飽食後,幾人開始在小樓一角會晤密談。

  第一次出行的皇甫錄做足了功課,開始向眾人簡單介紹情況,“現帝繼位以前,宣懷縣原本屬華興郡南面的原幽州上谷郡。四十年前,神武帝拓地萬里,原有的州、郡、縣行政區域的劃分,已經不能滿足管理需要,當今天子重劃九州後,將曲州首府太昊城設在了恆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匯之處,因宣懷縣地處太昊城偏東北,出於方便管理之考慮,索性便將其劃入了華興郡,又將太昊以東、渤海以西、邯鄲郡以北、宣懷縣以南的千里燕齊舊地劃給了上谷郡,是為如今的方谷、華興兩郡。”

  所有人興致勃勃地聽著,皇甫錄一板一眼的講著,“如此劃分,華興郡頓時成為北通薄州、南進中原的咽喉重郡。若說太昊城是扼守中原的一根鋼刺,位於太昊城東北和西北的華興、德詔兩郡便是兩面盾牌,即使多年前從大秦手中得來的薄州、牧州全境失手,只要此二郡在,中原仍可安然無恙,漢家子民仍可繁衍生息。”

  說到這裡,皇甫錄誠然嘆道,“不得不說,當年天子劃分州郡,思慮不可謂不縝密啊!”

  “隸屬華興郡的宣懷縣,地處宣涿大地,壤土沃衍,四山明秀,盛產鐵礦、紅瑪瑙、黃金,富庶非常。其中大河經南,巨川出北,古今斯為巨鎮,若東北陷落,此為恆宿重兵以控御北狄之要地,實乃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啊。”

  背扛梨花開山大斧、手握《五穀民令》的王大力興致勃勃地接上了話茬,青禾居一戰之後,王大力功夫精進,加上日常努力,已經隱隱有破鏡之勢。

  王大力為人十分寬厚,且沒有什麼官架子,對這群比自己小了太多的孩子們,亦是極有耐心,平日裡問則必答,在短短几日行軍中,立刻收穫了眾人的好感,最重要的,他贏得了劉懿的信任,這為他日後飛黃騰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大力說完後,楊柳扣了扣鼻子,接續道,“別的我不太知道,宣懷人有錢卻是真的,這幾年跑江湖,託鏢的宣懷人從來不討價還價,運送的也都是瑪瑙珠翠、丹鼎靈藥,闊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