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二百零四章 花之爭(四十六)

    18世紀的東亞海域壓根不是歐洲人的世紀,雖然17世紀荷蘭人似乎一度將奪取東亞海域的貿易霸權,但是他們並沒有進入朝貢體系的範圍內,當荷蘭人試圖在暹羅購買蘇木、錫礦及運輸貨物進入暹羅時困難重重。

    首先是日益有效的王室壟斷,其時暹廷一邊倒得親華,沒有給予荷蘭人任何優惠政策。

    其次是諸如日本、其他歐洲商人、以及解除海禁後的華商,17世紀時豐臣秀吉開始給京都、長崎、大阪等地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商人頒佈朱印狀,鼓勵他們錢去安南、洛坤、北大成等地貿易,不久暹羅就成為日本朱印船前往貿易的主要地區,然而他們幾乎沒有去過暹羅南部。

    不過華商有時也會面對日本、歐洲商人的正面挑戰。華人移民自宋朝就有了,由於暹米的流入,暹羅除了朝貢的使節,非正式使節也受到了官方的默認,由此鑄造了暹廷和滿清堅不可摧的聯盟,發揮著類似中轉港口的作用。藩屬國會聘請華人作為副使,這使得暹羅的朝貢貿易掌握在一個潮州商人世家的手中,甚至於不論是在暹羅國內還是國外,王室船隻都由華人打理。

    同時臺灣鄭氏利用漳州、泉州及潮州、惠州兩府的物產與暹羅進行貿易,他們也從日本購回白銀、鉛發餉鑄錢,或將絲綢轉販至東南亞換取重要的戰略物資,比如錫、硝石等供軍需。

    因暹廷優待華人,允許華人在暹羅有自由遷徙的權力,再加上暹羅謀生機會多,且饑荒連年,18世紀移民到暹羅的華人數量持續攀升,自鄭信開始,潮州人就與暹廷保持密切合作,特別是幫助暹羅人制造中式帆船。

    這種船駛入中國港口會有稅收方面的優惠,但暹廷卻對此非常猶豫,因為歐式帆船會運來西方的火器,暹羅國王對採購這些很感興趣,隨著荷蘭人推出,與暹羅交往最多的歐洲國家成了英國。

    暹羅雖然被緬甸入侵,自己卻在向馬來半島擴張,因無力自己抵抗暹羅入侵,馬六甲蘇丹轉而以提供熱帶生產的工業材料求助於英國,希望能獲得對方支持,以收取制衡之效果。

    “哈哈。”

    波拿巴幸災樂禍得笑了。

    喬治安娜沉默得看著書本,什麼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17世紀時暹羅統治集團對歐洲人插手暹羅關於命運攸關的事務念念不忘,隨著路易十四使節團一起來到暹羅的還有包稅制度,而在暹羅擔當包稅人的主要是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