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890章 亂敲鐘

    然而他們終究還是凡人,雖然這一點他們早就已經忘了,一個人並非無所不能的,不能又是建築師、又是醫生、又是小提琴手。

    但他覺得自己非常聰明,這些全部都可以勝任,如果別人比他優秀不是他的問題,他頭一個做的就是把對方打壓下去,因為只有他可以當“贏家”。

    專家的意見他不聽,非要一意孤行。

    如果這種人掌權,幾乎可以預見結果,他藐視普通人的權力,包括生存權。

    如果後天那部電影裡的總統沒有聽傑克的意見,不讓美國人撤離,那麼死亡的人就更多了。

    在他的眼裡錢比人命重要,人沒了可以再生,錢沒了,怎麼辦?

    沒錢了他覺得羞恥侮辱,只要有錢,被人怎麼罵他都覺得無所謂,那不過是“失敗者”、“檸檬精”嫉妒心作祟的抱怨而已,他完全意識不到自己需要懺悔。

    新教徒對罪的感知力很低,但他們好歹知道崇尚節儉、主張剋制慾望。

    消費主義則連最後的崇尚節儉和剋制慾望都扔了,每天都像在過狂歡節一樣,把今天的、明天的都用光,後天怎麼辦根本不去想,給子孫留下些什麼也不去想。

    有的時候人類抨擊社會達爾文主義,卻不自覺得按照這個標準行事。

    伊拉斯謨曾經受邀在劍橋大學作講座教授,他曾用拉丁文寫下這樣一句名言:

    vellem eam mihi liberatem fata sinerent natura quant contulit.

    我希望命運准許我擁有同等程度的自由,就像自然賦予我的那樣。

    什麼樣的人應該被淘汰呢?一個腦力弱的人,可能擅長協調群體關係;一個社交能力弱的人,可能創造出博弈論這樣的數學理論。

    在多元環境中,衡量的標準也是豐富的,但是沒錢就看不起病,則讓窮人被“自然淘汰”了。

    比如一個作家,他不想寫太世俗的文學作品,而一個資本運作者,卻奔著盈利的目的讓他寫符合大眾需求的作品。

    柯南道爾想寫歷史小說,可是大眾想看福爾摩斯,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他不得不讓已經死了的福爾摩斯“復活”,然後有了《巴斯克維爾的獵犬》這部充滿了驚悚元素的小說了。

    伊拉斯謨的思想不僅影響了馬丁路德,還影響了拉伯雷。

    他在父親的莊園裡度過了自由自在而快樂幸福的童年,後來就跟所有的男孩一樣,被送到了修道院裡去上學。

    修士的生活刻板乏味,充滿了清規戒律的束縛,他早就膩歪了,後來開始學習希臘文,通過希臘文了解希臘和羅馬的古代文化。

    在希臘神話裡,創世的是泰坦,而非上帝,當時修道院反對學習古代文化,認為學習希臘文是追求異端學說,所以修道院搜走了拉伯雷的所有書籍,拉伯雷憤怒之下換了一個修道院。

    在新修道院裡,他幸運地遇上一個也喜歡古代文化的主持人,加上他們又是老相識,拉伯雷終於可以自由地研究古代文化了。後來,拉伯雷跟隨大主教出使羅馬,遊覽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意大利,訪問了許多名人和古蹟,學習了宗教、哲學、數學、音韻、法律、考古、天文等許多知識,終於成了一個博學的人。

    36歲時拉伯雷進大學攻讀醫學,但他用了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獲得了學士學位,當上了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