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1421章 擎炬人

    如果能在巴黎盆地或者附近找到替代品就好了。

    喬治安娜與布隆尼亞爾邊走邊聊,其實主要是他說話的時間比較多,當初路易十四修凡爾賽的時候沒有勘測過地基,現在修水塔和渡槽都需要勘測地質,看來拿破崙是真的打算做這件事。

    沒多久喬治安娜路過一間實驗室,發現裡面有個年輕人正在全神貫注得研究,他研究的東西好像是玻璃。

    一開始她還以為他研究玻璃的透明度,後來她在門口關注了一會兒,發現他是在做光學實驗。

    “你在幹什麼?”喬治安娜好奇得問。

    那個年輕人不耐煩得瞪了她一眼,好像覺得她干擾自己的實驗了。

    “奧古斯丁·菲涅爾!”布隆尼亞爾大喝道。

    年輕人被這一聲嚇得直起身,放下了手裡的實驗。

    “塞夫爾女士問你,你在幹什麼?”布隆尼亞爾威嚴得說。

    菲涅爾還是懵的,呆呆得看著喬治安娜。

    喬治安娜看著這個年輕人,她耐心得等著他說話。

    “我在研究燈塔的反射鏡。”菲涅爾直勾勾得說,一副不聰明的樣子。

    “燈塔?”喬治安娜重複了這個詞。

    “沒錯。”

    她對這個小玩意兒忽然有了興趣。

    “你能跟我解釋一下嗎?”

    提起專業知識菲涅爾就健談了不少,18世紀末的燈塔採用燃燒的柴堆或多根蠟燭照亮,但是這種光能見的距離很有限,尤其是暴風雨的海上。

    瑞士的物理學、化學家愛米·阿爾岡和他的英國合夥人馬修·博爾頓隊燈塔燈進行了改造,使它更亮也更穩定。他們一開始用的是磨砂玻璃,後來在火焰上方加了一個懸浮物,這樣獲得更亮更穩定的光。

    但菲涅爾覺得阿爾岡-博爾頓燈還可以繼續改良,他沒有依靠單一的透鏡,而是設計了一個黃銅架子,將一整塊的凸透鏡分成很多個薄片,這是根據孔多塞伯爵的理論進行實驗的。

    孔多塞伯爵曾提議用單片玻璃研磨出更薄、更輕的透鏡,安裝在一個框架上,這樣就不需要做尺寸超大的凸透鏡了。

    孔多塞伯爵是法國啟蒙運動的接觸代表人物,有法國大革命“擎炬人”的聲譽。

    喬治安娜只知道他是個數學家、哲學家還不知道他居然是個物理學家,如果他的理論能夠實現的話,那確實是個很了不起的發明。

    “你成功了嗎?”她問菲涅爾。

    “沒有,玻璃的透明度達不到。”

    “以前伽利略也因為找不到透明度足夠的玻璃做望遠鏡而煩惱過,也許我們可以幫這個年輕人實現夢想。”喬治安娜看著布隆尼亞爾說。

    “你本專業的課程呢?”布隆尼亞爾嚴厲得說。

    “讓他試試吧,反正燒玻璃也就用點沙子而已。”喬治安娜混不在意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