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民心

  清平子搖了搖頭,既然你如此直接,貧道也不拐彎抹角,道:“孟聖人有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這就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由來。

  “但我覺得這話有侷限性,可以改一改,該是‘用民心者得天下’!這一個‘用’字,看你如何理解,他可以有千萬種解釋。那些高喊著‘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輩,他真的得了民心嗎?我看未必,但若是‘用民心’,則無人能脫得開。

  “自古以來,也有殘暴之軍、殘暴之師得天下久矣之事,你用‘得民心者得天下’解釋得通嗎?不能,但‘用民心’就沒有問題。對己方,用的是共利之心,被統治者嘛,就是懼怕之心。你看看,這樣一來,不僅‘用’字豐富了起來,‘民心’二字也有千萬種解釋。

  “張士誠為人寬厚,輕徭薄賦,愛民如子,元末的楊維禎先生對他有個評價,很有意思:‘兵不嗜殺,一也;聞善言則拜,二也;儉於自奉,三也;厚給利祿而奸貪必誅,四也。’

  “張士誠在政、經、文教等多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無一不是為黎民辦實事,辦好事,袁總有空可以看一看。他比朱元璋更愛民,更得民心,但得天下的不是他,只因為他缺乏遠見,小富即安,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自己阻斷了大途,但絕不是因為他不愛民,不得民心。

  “朱元璋起兵後行‘寨糧’,與剽掠無異,卻能得天下,你以為‘高築牆、廣積糧’的本身有口號那麼好看?甚至到後來,明太祖親筆刑典《大誥》裡明寫的‘逸夫處死’,什麼意思?你沒事到處亂走我就弄死你!

  “黎民外出要知道本人的下落,去哪裡?去做什麼?人們互相監督。若有人遠行不知下落,或日久不歸,裡甲鄰居不告發者,一律充軍。連私改名姓者也處死,為什麼他得了天下,坐了天下?

  “另一條是規定看病的、算卦的,都只能在本地行行,不許遠遊。許多東西都是剪裁粉飾過的,防民必須甚於防川啊,這才是正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