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一〇三三章 血肉要塞


                 要將這些敵人給吸引過來,還要能夠將他們給拖住才行。

  這就要求護衛軍不能僅僅突破對方一道防線。要跟上次一樣形成反向包圍。

  阿拉山口,古絲綢之路北線從北疆進入中亞的重要通道。

  這裡常年都是大風。一道山谷似乎是被大風劈開一般。

  道路從中間穿過。

  沙俄人在山口的西側阿拉湖建立了一座堡壘。

  這裡駐紮著一個沙俄步兵師,將近一萬兵力駐紮在這處高山湖泊之側。

  可謂是固若金湯。

  第七軍已經抵達塔城,現在正在這裡做適應性訓練。

  上一次作戰,第七軍從山路迂迴包抄,截斷了敵人的後路,接著又阻擊了敵軍數萬人的反擊。

  立下大功的同時,自身傷亡也很大。

  現在第七軍的編制已經補充完。原本都是清一色湘西小夥子,現在這支軍隊的成分則要複雜一些。

  但是他們還是一支山地步兵。

  軍司令部暫時設在塔城內。

  “咱們現在面對的敵人是沙俄奧倫堡軍團第二步兵師。這個步兵師的士兵主要來自烏拉爾山脈。是一支戰鬥意志非常頑強的軍隊。整個師一共九千餘人,配備了六十餘門要塞炮。可以說這個阿拉湖要塞是一個非常難啃的硬骨頭。”參謀長韋劍波在介紹基本情況。

  眾人都知道此戰很難打。

  除了第七軍,另外還有兩個騎兵師配合作戰。

  那一萬戶土爾扈特牧民幫他們運送給養。

  兵力上,護衛軍有一定優勢。

  但是護衛軍要打的是攻堅戰。

  拿下這處要塞,夷播海北部的那些小要塞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推平。

  沙俄人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才會將最大的一個要塞設在阿拉湖。

  除了沙俄駐軍,阿拉湖的周邊還有不少哈薩克牧民,這些人打仗的時候是輔兵,沒仗打的時候就放牧。

  牲畜都是後方趕過來的軍糧。

  這種補給方式是遊牧民族特有的,不過卻非常適合現在這種環境。

  單耀東道:“再硬的骨頭,咱們也要將其敲開。咱們第七軍就是專門打硬仗的,喀什河一戰,咱們軍的名聲已經打出去了,這份榮譽需要用不斷的勝利來守護。”

  “是,軍長說的沒錯,打仗都是要死人的,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對沙俄人很難。咱們現在打的是國戰,不是內戰,在這個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訓導主任王燁道。

  “軍長,上面不是給咱們配了一支秘密部隊嘛。要不讓他們試試?沙俄人的阿拉湖要塞背後就是一座高峰,地形上興許可以。”冉仲珪道。

  眾人這才想起這次補充兵源,總司給他們配了一個特種營。

  怎麼說呢,這個營實在太邪乎了。

  山口通道,馮玉強正帶著自己營頂著大風前進。

  “他孃的,大家相互抓好了,不然要被吹跑了。”

  馮玉強大聲喊道,也不管外面的人聽不聽得到。

  這支隊伍已經率先出發。

  目標是去偵查敵人的基本情況。

  馮玉強的任務不是偵查,而是為了保護另外一支隊伍。

  在馮玉強營的中間,有一支數百人的隊伍。

  這些人的裝備好多了,他們帶著防風鏡,皮衣、皮帽子,這一身行頭就像是顯眼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