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鬲爐

 老闆一口氣拿出了四個銅爐。 

 何仁仔細看了一下,其中三個都是普通的手爐,又不是名家所作,也就值個一兩千塊錢,沒什麼價值。 

 不過最後一個銅爐倒是吸引了何仁注意力。 

 他甚至一時之間沒看出來是什麼器型。 

 這是一個直徑約十五公分,高也就六七公分的銅爐,拿在手裡還挺沉,起碼有個三四斤。 

 造型卻是有些奇怪,平沿內傾,口沿下方束腰起線作弦紋,還是雙弦。束腰雙弦下方連接素圓鼓腹,最下面則是外撇三足。 

 何仁越看越奇怪,這個銅爐又像鼎,又像爐,外表又被洗得乾乾淨淨,包漿什麼的壓根就沒有了,何仁有些犯難,難道是臆造品? 

 開了鑑寶眼以後,何仁才恍然大悟,不能說是臆造品,只是創新而已。 

 這是一個明代的銅製鬲爐。 

 鬲爐也叫鬲式爐,一般來說是直口,鼓腹,旁側有兩耳方便攜帶,下面是三足,上寬下削,既敦實,又穩重。 

 看起來很像鼎。 

 區別就是鼎下面的三足是實的,而鬲爐的三足則是中空的。用途也天差地別,鼎大多是禮器,用來祭祀的,而鬲爐就是老百姓家做飯的炊具。 

 最早的鬲式爐應該是宋代出現的,前身是陶製的鬲,造型都差不多,因為三足中空,方便加熱,受熱面積也更大,所以很受老百姓的歡迎。 

 再後來,老百姓就又改造了一下,在鬲爐的腹部加上篦子,上面再弄個蓋,然後就可以蒸東西吃了。 

 我們的老祖宗智慧是無窮的…… 

 而何仁眼前這個鬲爐,又有創新,一般的鬲爐是直口,平唇的,而這個是在口沿一週起線,和明式傢俱案面邊抹均勻的欄水線差不多,應該是明代匠人的創新。 

 果然,何仁將鬲爐翻過來,底部有“李曲江制”的四字柳葉篆書款。 

 李曲江何仁是真不認識,就算他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也沒想起來這個李曲江是誰。 

 不過看這隻鬲爐的工藝,寶光內斂,形制雅正,肯定不是一般人能造出來的,絕對是大師工,想必這個李曲江並不一般。 

 雖然何仁不認識李曲江,但並不耽誤他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