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子與梨 作品

第一百六十九章 顧氏主人

  顧老爺子輕輕拿起一根成人食指粗細的中號毛筆,展現給孫子看。

  “這叫沁玉色,按我們的行話講,這套筆已經養出來了,是有神的。”

  這隻毛筆通體筆直,

  筆身前半段和畫師手指接觸較多的地方,竟然碧綠碧綠的,明明是竹管筆,卻泛出翡翠一樣明媚的光澤,全然已經玉質化了。

  “這是老筆的筆心,很罕見的。福貢龍竹砍伐下來時原本呈現薑黃色,可傳說畫師拿著這種毛筆畫畫,心血所至,經年久月,就會有一抹這樣的翠色從筆桿中沁出來,時間越久,翠色也就越深。”

  顧童祥笑笑。

  科學上把這種現象解釋為,老竹的植物纖維在人類皮膚油脂的溫潤和空氣的氧化間,在漫長的時光中產生的化學效應。

  不過,

  宮庭畫師們的說法更加浪漫。

  “我父親告訴我,這抹玉色就是一代代祖宗們精魄所在的地方,他們每畫一張畫,深色的筆墨顏料就會順著筆桿慢慢沁了上來,將黃色的竹筆桿暈染成了翠玉,所以'沁玉色'在老畫師嘴邊,也常常被叫做'墨翠色'或者'心血色'。”

  顧為經目光掃過紅木畫匣。

  匣中,嬰兒小手指般粗細的精巧勾線小筆和兩隻小號的毛筆,都已然完全被沁成了明豔的亮翠色,老爺子手中這根中號的畫筆,也幾乎通體綠色。

  只有那根用來畫寫意潑墨山水畫的尺寸最大的大毛筆,還呈現明顯的黃土色,不過也有三分之一呈現出了玉化的特點。

  “一名畫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也只能養出米粒大下的色斑。一塊指甲蓋大小的玉色,就要十年的時光。養成你看到的這個樣子,沒有兩三個甲子的筆耕不輟,想都不要想。”

  “過去有一根老竹筆,百兩雪花銀之稱。”

  說到家傳的畫筆,老爺子的語氣有些得意。

  “也不說東西有多貴,但是現在市場上古董筆常見,這種被用出來的老筆,卻幾乎絕跡了。曹軒老先生是首屈一指的泰山北斗繪畫宗師不假,可他恐怕也很難有這樣一套家傳老筆用。”

  “曹老估計都要羨慕呢。”

  顧為經知道,爺爺這話雖然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成份,卻也至少有七分是事實。

  人能養筆,筆也能養人。

  其實畫筆很像樂器,

  價值一千萬美元的傳奇制琴家斯特拉迪瓦里製作的的古董小提琴與價值十萬美元的當代最頂尖制琴師做出來的手工小提琴,音色未必有太多的差別。

  至少沒有九百九十萬美元差價這麼誇張。

  但任何一個世界級的小提琴家,都永遠只會選擇古董小提琴來演奏。有些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能從1750年一代代傳到現在。

  你手中拿著一把名琴,心態就是不一樣。

  畫筆也同理。

  東西中外,一百美元左右的購買力,都能非常輕易的在文具商店裡買到工藝水準絕對在平均水準線以上,很好用的畫筆。

  畫師們之所以會買是這個價格十幾倍甚至幾百倍的畫具,不是畫具有什麼本質的區別,而是握著一百美元的筆和一萬美元的筆,情緒狀態是不一樣的。

  就像曾經有位日本油畫家習慣只用某品牌的昂貴的天然礦物顏料,也有過知名插畫家宣稱只用德國pelikan(百利金)給他私人定製鉑金鋼筆畫插畫。

  這要不然是他們和畫具商私下有代理協議,要不然就是人家所追求的就是這個感覺,這個調調。

  你甚至可以把它理解成虛榮,不過是正向的虛榮。

  昂貴的畫具有一種財富所帶來的情緒加成,握著筆就覺得自己更牛逼了。

  所有的奢侈品級畫具商們的宣傳賣點往往不是工藝,而是故事。

  比如老楊送給顧為經的大師級畫具生產商Lukes,人家官網上永遠的宣傳語都是梵·高最喜歡用我們的畫具。

  公司主打的就是一個“買了我們的畫具,你就離大藝術家近一點”這個情緒價值,來吸引不差錢的美術生們購買。

  理智的判斷一下,以梵·高當年的財務狀態,能買的起啥好畫具。

  對於國畫畫師們來說,

  手中握著一套老筆就是能給他心中天然帶來的沉靜、安穩的力量,像是上了某種賜福B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