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743章 美國參戰(三)

  第二天一早,段祺瑞起身吃了早飯,就前去開會。此時距離美國對華宣戰已經過去了36個小時,按照道理來說,中國也該進行宣戰。中國國會卻沒有立刻召開緊急會議,而是要求全部議員都立刻前往京城開會。

  在氣勢恢宏的國會前下了車,段祺瑞眼見大批議員也都到了,有幾名老態龍鍾的議員坐在輪椅上,掛著點滴來參加會議,還都是段祺瑞見慣的老面孔。段祺瑞恨不得趕緊開會,讓國會關門了事。

  國會會議第一項議題是對美宣戰,段祺瑞本以為會速戰速決,立刻開始投票通過宣戰決議。不曾想有幾個政黨的議員非得發言,段祺瑞耐著性子準備聽這幫議員們趁機謀取聲望。聽到竟然有議員居然提出中國是否需要反思的發言,段祺瑞真的呆住了。

  聽到這裡,一些激進派議員們立刻噓聲大作,其中有人高喊著“賣國賊!滾下去!”但臺上的議員卻還堅持著發言,臺上臺下秩序大亂,最終議長不得不狂敲木槌,喝令維持秩序。

  段祺瑞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傢伙敢如此發言。在美國宣戰前,國內就有人把這場戰爭與八國聯軍比較,中美在新加坡開戰,當我方損失的戰報出來後,見到空軍傷亡數百,更多人對戰爭憂心忡忡。這就給了那些居心叵測之輩煽動的機會。

  雖然段祺瑞早就不參與軍事,但他畢竟是德國軍校畢業,對於戰爭的理解水平還在。根據在家看報紙上的新聞數據,段祺瑞覺得美軍雖然沒有宣佈損失,但是實際損失非常大。段祺瑞知道那幫議員們總是裝作自己很懂,其實都是一群蠢貨。所以段祺瑞還不能確定這幫人宣稱新八國聯軍很厲害是因為蠢或者是壞。但是這幫人這麼吆喝,初心絕對不是他們嘴上說的那樣為國為民考慮。

  好不容易熬過了這場鬧劇,國會開始投票。最終結果居然有38票反對宣戰,讓段祺瑞只覺得這幫人瘋了。

  就在此時,國會主席宣佈,要審核何銳提出的提案。段祺瑞當即做好了準備。

  何銳的提案很快發了下來。第一段就是國會更名,從“中華民國國會”更改為“中華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其次是會期大大縮短。

  看完這兩項,段祺瑞就明白徐世昌為什麼會反對這次國會改革。何銳提案的最終結果必然是國會的實權被全面削弱,議員們的實際影響力暴跌。

  後面的內容也全面證實了段祺瑞的想法。被削弱的不僅是全國的國會,還包括地方議會。很大一部分實權轉移到了國務院的行政體系之內。

  至於徐世昌為什麼會反對,段祺瑞看得如同明鏡一樣。之前有段時間,出現了期待何銳稱帝的鬧劇,在這件事上跳得最高的都是體制外人士。這些人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通過此事向何銳表忠心,以求獲得權力。何銳根本就沒有搭理這些跳樑小醜,此事也就煙消雲散了。

  這幫人之所以跳得這麼歡,就是因為何銳政府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起來。1924年統一戰爭後,地方勢力依舊存在。而且經濟發展中,資產階級力量快速提升。這些資產階級本以為自己很牛,能夠把控國家經濟命脈,不成想文明黨迅速建成了國有經濟體系,很快成為了主導力量。

  這些資產階級在經濟上與國有經濟競爭,政治上與國會議員合作。經過近20年的鬥爭,已經完全居於劣勢。如果何銳對國會改革成功,就將建立起文明黨全面主導的政治經濟體系。這批資產階級中有很多都是滿清與北洋時代興起的商人,他們熬過了數十年的動盪時代,自然不想在和平時代被淘汰掉。

  段祺瑞已經不想看完提案,他此時完全作出了決定,一定要投票贊成!看了看那部分聒噪起來的議員,以及佔有大多數席位的文明黨議員,段祺瑞心中覺得很爽。原來會犯糊塗的並不是只有自己,徐世昌這樣的人到了最後還是犯了渾。

  1924年後,何銳之所以沒有動手,還維持舊模式,只是因為那時候何銳需要中國快速發展,而且時機也沒到。現在時機到了,文明黨也已經能夠獨立運營強大的政權。現在的確是動手的好時機。當然,現在改變國家制度的確會遭到反彈。不過何銳只要打贏這場戰爭,就再沒人能夠反對這次的改制。雖然未來的人大里面還是會有王八蛋,但是王八蛋們造成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小。

  正如段祺瑞所料,非文明黨出身的議員們開始想方設法的拖延議程。文明黨這邊倒也沒有要靠人數優勢強行過關的打算,只是按照國會現在的制度推進議案正常推進。

  段祺瑞帶著看大戲的輕鬆心情觀察著很快就會變成舊國會的議員們最後的負隅頑抗。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居然能夠看到國會完蛋,段祺瑞只覺得這輩子沒白過。

  美國政府很快就通過了在華的情報網瞭解到了何銳發動的政治改革,羅斯福嘆息一聲,心中全是羨慕之情。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太強大了,中央政府的權力是美國聯邦政府望塵莫及的存在。

  在這種中央集權制度下,政務官成了政府下的一個部門,而不再是權力博弈的工具。雖然從美國的政治理念來看,這就是獨裁製度,但羅斯福很清楚,在工業社會根本不可能存在獨裁者。

  在何銳的著作中就評論過各種社會制度,羅斯福對何銳評價中央集權工業國的那段印象深刻,“……中央集權制度需要的是高度專業化的政府,以及高度專業的博弈環境。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同週期,對於博弈環境的規則制定必須很清晰。尤其是長期性與短期性的界定方面……”

  羅斯福對於何銳在政治上的堅忍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34歲就成為了中國最高領導者的何銳,到了51歲才做了這麼大的制度改革。對於歐美政治家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同樣,羅斯福對何銳的評價也更高了很多。因為執政17年後,何銳依舊有進行政治改革的銳氣,這更像是34歲心境的年輕人,而不像是51歲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