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857章 援助蘇聯(十四)

  有著寬大履帶的坦克尚且會陷入泥濘,負責運輸物資的卡車更是如此。此時,蘇聯紅軍的坦克部隊都在車輛後面攜帶了木料。這些木料基本是十幾釐米粗的圓木,當蘇聯坦克陷入泥濘後,就會將圓木鋪設在履帶下,幫助在泥漿中打滑的履帶能夠壓著這些圓木從泥地中開出來。而德國裝甲部隊最初並沒有掌握這樣的經驗,所以在前線接連遭到了蘇聯紅軍坦克部隊的反擊。

  雖然德軍佔據了空軍優勢,可以使用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擊毀在泥濘土地上沒辦法快速行駛的蘇聯坦克。但是在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發動進攻前,蘇聯坦克依舊有時間對行動更加不便的德國坦克發動進攻。

  秋季的泥濘期時間並不長,也就是一個多月。只是絕大多數德國軍隊官兵都是人生第一次見識到在近百萬平方公里的泥濘土地。不管是往任何方向,只要在蘇聯的土地上,城市之外都是可怕的泥濘,而且這些泥濘每一天都在蓄積更多水分,變得更加溼滑。

  以往20年,蘇聯政府每到這個季節都會感覺頭痛。然而歷史上第一次,蘇聯政府感覺到這場秋雨彌足珍貴。此時無需蘇聯紅軍浴血奮戰,僅僅是氣候就已經讓德軍的進攻變弱了。10月下旬的秋雨到11月下旬上凍前,都可以給蘇聯紅軍贏得足夠的時間。

  朱可夫領導的紅軍總參謀部內,大量關於德軍行動的情報彙總起來。蘇聯紅軍總參謀部經過一系列的分析,確定了德軍此時根本沒有構築防禦陣地的行動。不僅如此,德軍對於攻克的蘇軍防線也沒有進行加固與維修。

  雖然當下蘇聯紅軍依舊被德國壓著打,但是蘇聯紅軍總參謀部已經開始根據情況制定了一次全面大反攻。這次計劃中的大反攻,是以彼得堡與莫斯科為中心展開,做好了反攻距離超過300公里的大反攻。

  如果德軍現在開始構築陣地,在蘇聯紅軍大反攻開始後,德軍可以撤入預先準備好的防線,從而對蘇聯紅軍發動猛烈的反擊。既然確定德軍沒有開始修築防禦體系,再等半個月,德軍就再沒有修建防線的任何可能。

  確定了這些之後的朱可夫下令,蘇聯紅軍開始全面調動,為接下來的上凍期戰鬥做準備。如果德軍沒有破壞中亞線,大量中亞地區的裝備能夠通過鐵路運抵莫斯科。隆美爾破壞了中亞線後,蘇聯紅軍只能繞一條遠路。

  原本莫斯科並不直接與西伯利亞大鐵路直接連接,但是這些年中蘇貿易發展迅猛,莫斯科不得不開始勘測地質條件,準備修建一條從莫斯科連接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鐵路。到戰爭爆發前,這條支線已經完成了勘測與設計,並且完成了前期工程,這部分實際建設佔整體鐵路建設38%的比例。

  戰爭爆發後,蘇聯準備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新複線,順道也將這條支線給修了起來。由於中蘇的安全互信,蘇聯在遠東只留下了1個師的部隊。不僅軍事上的大調動,斯大林下令將西伯利亞監獄中年齡不大,身體還行的犯人都拉來修鐵路。硬是在10月27日將莫斯科連接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支線修通。所以新的裝備能夠從西伯利亞大鐵路北上,又沿著直線向南抵達莫斯科。

  第一批抵達的裝備都使用了大量新技術,尤其是t34坦克上使用了大量新技術與新設備。此次升級的很大一部分技術都是蘇聯原本就具備了一部分,由中國技術人員幫助蘇聯技術人員將原本還不成熟的技術完成後投入了使用。

  便是如此,抽空參觀了裝備的斯大林依舊感到了些訝異。這些坦克首次應用了旋風式發動機空氣濾清器,這種空氣濾清器是從中國引進的,與中國的59式坦克使用的空氣濾清器是相同的型號。

  這種設備安裝在坦克內部,斯大林看不到,也就沒在意。令斯大林在意的是t34坦克的炮塔外形發生了不小變化。除了坦克炮塔外形之外,圓筒形附加油箱相當搶眼,是這一型號的t-34最顯著的外部特徵。

  箱型附加油箱容積為40升,通常加裝2個,可多攜帶80升燃料。圓筒形附加油箱容量50升,通常加裝3個,理論上可多攜帶150升燃料。不過實際使用中,其中一個圓筒形附加油箱通常被用來攜帶額外的潤滑油,所以圓筒形油箱一般只是將車輛載油量增加了100升。

  至於新型六邊形炮塔,就更有來頭。斯大林耐著性子聽著介紹。蘇聯的生產研發模式往往是分組進行,每一組都不知道其他研發組的存在。從商業角度來說,這是極為不合算的做法。但是從軍事技術安全角度來看,就完全沒問題。

  戰爭時期各地都不安全,如果每一組研發團隊都互相合作,一旦有核心團隊遭到巨大人員損失,研發立刻就會被迫停頓,至少也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各個團隊獨立研發,就能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如果一共有6個團隊分別獨立研發,即便其中5個團隊出了問題,只要有一個團隊能夠完成全部研發,就不會耽誤整體裝備研發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