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爭 作品

21、上位者

  朱賢眼中有光,興趣盎然地分析著,說起各路軍馬時頭頭是道。

  李大總管並不否認,說道:“當年他被打入大牢,心裡必然會有很多不服。”

  朱賢撇了撇嘴,笑道:“說到底,這事還是朝廷做的不對,哪能這麼對開疆功臣!”

  屠城?

  屠城怎麼了?

  折威軍屠的是外族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道理懂不懂?

  再說了,當初將士們在千里荒漠和深山中憋屈了幾個月,死傷無數。

  人人肚子裡都窩著一把火,這把火就必須得用仇人的鮮血澆滅,下令屠城的同時也是報仇,是滅火的最好方法。

  雖然這事做的極其不人道。

  但請不要在戰爭面前提人道。

  濫殺俘虜?

  俘虜也是折威軍的敵人好不好!

  不殺敵人難道把他們原地放了?

  敢放嗎?

  還是說把俘虜帶回去?

  怎麼帶?

  那麼多人不用吃飯的啊!

  歷史上武安君坑殺了四十萬降卒,不也沒人說啥,最後還撈了個“殺神”的名號。

  私吞寶物?

  這就更不叫事了。

  哪個將軍破城後不分發點寶物給將士們,再自己藏上一些?

  真當這些武將都是聖賢城出來的,一個比一個正人君子啊。

  上戰場殊死拼殺,搏的不就是一個功名利祿嗎?

  當初羅列在孟君集頭上的罪名,在朱賢看來都是白扯。

  朱賢認為孟君集只有一個錯誤——

  那就是他一時失察,沒有斬草除根,讓那位谷昌國的王子及其部下逃了出來。

  “那谷昌王子和齊郡侯之間孰輕孰重,你我心裡都有數。”

  朱賢聳了聳肩,說道:“拿孟君集下獄,說的是平息亡國遺民之怒,但說到底,陛下就是擔心再這樣下去,折威軍的名聲太響,孟君集功高震主,藉此打壓一番罷了。”

  李大總管聽完他對這樁舊事的看法,笑了笑沒做評價,只是說道:“都過去了。”

  朱賢說道:“那就說點沒過去的,我不覺得孟君集會反。”

  李大總管說道:“理由。”

  朱賢說道:“失望不會讓人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絕望才會。”

  李大總管說道:“然後?”

  朱賢說道:“孟君集此人最重義氣,陛下當初和他同窗數年,兩人情同手足。只要陛下還在位一天,他就不會絕望。”

  “這些也都過去了。”李大總管說道。

  朱賢攤了攤手,說道:“那就沒辦法了,畢竟人心難測。”

  “大總管如果不信的話……”

  “試探孟君集的方法也簡單,擬一紙召他回京的詔書,讓人送到齊郡,看他回不回來就完事了。”朱賢隨意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