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的生活 作品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廣場協議2

  竹下登:“保證美國經濟不崩盤,不單單是匯率問題。貿然干預匯率,會嚴重阻礙世界經濟發展;因此應該從多個方面考量。”

  “日元可是穩步升值,同時日本、西德、法國、英國企業可以過去美國投資。經濟發展不能完全由政府決定,企業在裡邊也要發揮作用。”

  “國內經濟規模增加,民眾失業率降低;經濟自然會好起來。”

  聽到竹下登的話,另外三國財政部長都想站起來揍他。過去美國投資,虧他想得出來。不同於日本,他們三個國家可沒有那麼多企業到國外發展。而且到美國投資的企業,必須是高、精、尖的存在。

  汙染嚴重的企業,估計誰都不敢在美國建廠,那同找死沒什麼區別。

  此次主要想在日本和西德身上薅羊毛;是美、英、法三國早就定好的基調。

  法國財政部長皮埃爾-貝格伯知道,要他表明態度,於是直接說道:“各國企業過去美國投資,是一個不錯選擇。可遠水解不了近渴,投資建廠需要一個過程。”

谷</span>  “如果讓各國動用資金,拉動美國股市、樓市、或者說期貨市場增長;最多就是數據好看,對美國經濟增長沒有一點實際意義。至少美國民眾得不到實惠,資本過來,肯定是為了賺錢。”

  “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不可能白送出去。”

  聽到這裡,西德和英國財政部長很是認同。過來投資需要一個過程,此時美國人意思非常明顯,短期內必須帶來效益。

  英國財政部長尼格爾-勞森附和道:“貝格伯部長說得很有道理,短期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政府幹預匯率。”

  “至於說道企業投資,我們只是財政部長。元首和首相都不能干預和決定的事情,我們更不好出面。企業發展需要高度自由,政府更多是起到輔助作用,絕對不能橫加干涉。那樣對於企業發展非常不利,甚至會導致反彈。”

  五個國家的財政部長,美國是當之無愧的老大。日本和西德本身經濟實力足夠;至於法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不弱。相比之下,反而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顯得有些後勁不足。如果在不刷一波存在感,以後誰還會把他當回事。

  馬島戰爭讓英國人看清了現實,對付一個阿根廷都需要動用舉國之力;而且贏得還十分辛苦。這也是為什麼會在香江問題上讓步的原因,自我感覺同華夏真刀真槍對抗,必然不是對手。

  抱緊美國大腿,成為二戰之後英國人的真實寫照。雖然聽起來有些丟人,但是同國家安全相比,又有什麼關係。